行至奥地利 C

[Audio:http://www.google.cn/music/top100/url?q=http://file1.top100.cn/201008081453/455F1974E7B426E41F94A412E9121938/Special_218/Because%2520of%2520You.mp3&ct=rdl&cad=dl&ei=flReTOCqEZCoswKi3bN_&sig=DC1C5189E115544A1BAD06EB2672F394]

7月29日,萨尔茨堡

这天最艰巨的任务,同样也是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要驾车300公里从维也纳到萨尔茨堡,从一个现代历史城市穿越到一个古典历史城市。

这次经过多方比较,最后选择了europcar,一个在欧洲还挺受欢迎的租车公司。我一定程度上是被它鲜亮的绿色所吸引,色彩心理学在消费者营销中的作用是挺大的。

早饭后,我们地铁到europcar的取车点。取车很方便,只要告诉工作人员预定姓名,交给他护照、车本和公证函,刷卡,签字,给钥匙。不得不说,网络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方便太多了。

车停在了office不远处的停车楼了。司机姑娘简单适应后我们就上路了。回酒店搬行李,退房,按着导航的指引,差不多10公里就上了a1高速。奥地利的高速情况,前面说了不少,这里补充3点:

第一,奥地利的很多汽车后面都会装一个钩子,在城里见到的时候我还有的不解,等上了高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钩子是拖车用的!原来就知道有房车,在奥地利的高速上也见到不少,新鲜的是见到了许多“房箱”,就是房车的后面那半。这种拖在欧洲看来是被允许的,怪不得那么多车后面都挂一钩子。这确实方便,出去野营,郊游哪里还用得上帐篷,也不必要非得去买个专门得房车。国内估计是行不通的了,一来不允许你拖,天知道法律允许了大家会拖点什么东西,二来这大箱子没地方搁, 再给它整个大车位,成本太高,况且住城里的根本没这地方。

第二,和国内一样,奥地利的高速上也有不少飞车党。大号摩托(哈雷的多),速度甭儿快。不同的是,他们的出行是以远行甚至环游为目标,驾车的人也不全是小年轻,有女性,更多的是中年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wild hogs》里的那四位中年飞车男,很帅。

第三,开车听听广播,发现奥地利的无线电非常发达。不知道发达这个词用的对不对,这貌似是与国家政策相关的。变现出来就是在这里差不多每0.1兆赫都会有个电台广播节目,这与国内的差别是明显的。

长时间在最内侧车道开,速度自然不慢,最高开到过接近180,2个多小时就开出接近300公里,进入萨尔茨堡境内。

下了高速,就开始飘小雨了。是个凉爽的天气,也算是个适合旅行的天气,但肯定不是个适合开车的天气。进萨尔茨堡的主路是条双向单车道的路,可以想象这不是个大城市。沿路的建筑都不算新,可以想象这是个有点历史的城市。

导航在设定路线的时候估计是不会考虑坡度和路障的。本身萨尔茨堡的路很窄很扭曲,比较难开,按照它的指示,我们在一个超级超级狭窄的路由右转,好么!一40度的坡,踩油门上。继续是180度的上坡窄路调头,难!接下来是4米宽上坡弯曲路高速会车,险!司机的脸都绿了!最后被一个路障拦了下来,标明“无证不能驶入”。我怯生生的告诉司机,咱们反着再来一遍,下山先回酒店吃午饭把。我认错了,可我又能赖谁呢?谁较霍亨萨尔茨堡的堡垒就建在这个城市的最高点呢。

我们在萨尔茨堡定的是best westen酒店。找它也挺费劲,原因是招牌太小,看不到。不过好歹里面不错。休息了下,再下把车从路边挪到停车场,再吃了个午饭,直到2点半,才按严谨的服务员的要求办理了入住手续。

由于在萨尔茨堡的路上已经开了一段时间,对地形地貌也有了个初步的映像,我很有把握的告诉笑研,“萨尔茨堡不大,估计今天用的走的,咱俩都能把该转的景点转完。”最后,果然被我言中。

每次总是出门“跌倒”,刚不行几百米,居然雨下大了。说找个屋檐避雨把,没想这边的建筑少有屋檐,好不容易找个屋檐还只有书本宽。埋好了老婆,我就只能顾头不顾腚了。

萨尔茨堡谁最有名,非莫扎特莫属。这位享誉世界的音乐奇才出生在萨尔茨堡的粮食街。既然慕名而来,我们第一站肯定也是粮食街莫属了。到了有点小失望,粮食街=购物街,全是小门脸,就像改造前的观前街,狭窄而拥挤。对于丝毫不喜欢购物的我来讲,这里不是天堂,而像地狱。找到了莫扎特的出生地,一座被刷成金色的楼房,拍照留念,赶紧拉着笑研跑了。

在去往重点目的地霍亨萨尔茨堡的路上,我们顺道参观了几个教堂。相比而言,这个有些文化底蕴,跟有吸引力。每个教堂都有来历,出于不同的目的、原因而建造于不同的年代,所发挥的功用也不一样。这还是我第一次进教堂,颇有纪念意义。

就像霍亨萨尔茨堡,始建很早,但扩建和改建随着萨尔茨堡在教区的地位提高而不断进行。最后的规模是在萨尔茨堡称为大主教区,需要承担一定的军事防御而扩建成的。

要参观这座900多岁的,号称欧洲保存最完好的城堡还是不容易的。我们放弃了索道,选择步行。可以看作是先练爬山再练爬楼梯,坡还相当的陡。

城堡的参观大体也是分为内外两部分。在买完票一直到城堡内的一个平台,都是自由参观,没有限制,但景观是较为普通的。进入一个有明显标志的入口,可以开始参观城堡的部分内部。城堡内部的参观每次只能40人一组,需要有工作人员带领,流程大体上是先看看城堡的历史,参观几间房间,参观囚犯室,参观战备走廊,参观炮塔,最后是登上炮塔顶楼的平台鸟瞰整个萨尔茨堡。楼下平平,顶楼的风景果然壮丽。奥地利这样的欧洲国家,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相当的高,从高出鸟瞰确实特别的漂亮,映入眼帘的满是深浅不一的绿色,点缀着一些浅暖色系的建筑,还有奔流的萨尔茨堡穿城而过。

从高处享受完,还可以凭票参观几个展览房间,能看到一些在城堡用过的兵器、器具等,还有一些城堡有关的故事。

城堡,除了雄壮的外表会让人印象深刻,在受到许多影视作品的影响,城堡还给我们一些神秘的感觉。参观完这座很具代表性的城堡,雄壮健在,神秘消失。

好汉不走回头路,我们绕了个圈往回走,其实也就是那一片疙瘩地。回去的路上,顺道看了看米拉贝尔宫。这座晚期文艺复兴风格宫殿本身并没有什么出挑之处,有名的是它的楼梯,楼梯的回旋扶手上有22个快乐的裸体小天使滑上滑下。楼梯通向一间大理石的房间,号称当今世界上最豪华的婚姻注册所。恋人们应该去看看,我们就在花园转转远远体味下。

在萨尔茨堡的遗憾是没有足够的始建去参观海尔布伦宫,欧洲唯一的戏水宫殿。机会留给下次了。

这时候又该是吃晚饭的时刻了,这天的晚饭也只能说是撮合。现在我不得不花大力气书写一下关于吃饭的问题。在吃的问题上完全验证了这句话:错误的开始就预示着一个错误的结局。”直到最后,我们其实都没有吃到过一顿完全满意的饭食,尽管奥地利的美食世界闻名。

这个错误的开始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忽略了对当地美食的了解,失误原因在于其实我们俩都不好吃,本来也没打算在奥地利吃出啥名堂,自然也就马虎一下,想着届时随便吃一点;第二,对英文菜单过于陌生,换句话说,纵然我花了20分钟看菜单点菜,我在盘子端上来前,我依然不知道我点的是什么。

结果挺悲哀,我吃过的东西如下:炸猪排、炸鸡排、炸鱼排、大淀粉丸子、生的菜叶子浇汁、面包,笑研的成品菜单如下:炸鱼排、烤鸡翅、生的菜叶子浇汁、面包。还有,我在哈尔施塔特的午饭点出来的居然是条冰凉的腌鱼配冰凉的沙拉(那天下午,气温10度,本想吃点热的暖暖身子),还点出来过不知道什么馅的锔馄饨(超恶)。在吃上的唯一收获就是发现了啤酒掺雪碧的味道其实还不错。

那些天,我们是多想冲进后厨,自己做个西红柿炒鸡蛋啊!

有篇文章说到美国人虽然认为中国的饭店都很脏,但是很好吃出毛病,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烹饪方法是要求把所有的食物都搞熟了。而西餐中只有肉大多是做熟了吃。蔬菜大多上是以生的形式在沙拉里出现。不过,其实也有不少做熟了的蔬菜,根结的问题还是看不懂菜单不会点菜。再去欧美国家,一定要了解当地特色美食,熟悉当地菜单。不为吃好,只为吃了。

7月28日,维也纳

这是奥地利之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天。出行前做了较为充分的计划,按照计划,第一个目的地是地处维也纳西南的肖尔布伦宫,一座据说很美丽的皇家宫殿。

说到行前计划,其重要性被我认为可以排在前列。首先,制定旅行计划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了解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非常好的机会;其次,制定旅行计划为日后的正式出行做好了更具体的向导,简单说是有了方向;再者,在计划制定中,许多预定的事项都可以提前完成。计划规划,本身就是个提炼精华的程序。

肖尔布伦宫,通俗上又叫做美泉宫,因其中的一座美丽水法而得名。

为了赶早出来可以多转几个地儿,我们提前开门半个钟头就到了美泉宫。见面映像是相当不错的。黄色的外墙使得本身就很大的宫殿分外惹眼。趁着没有别的游客,我们抓紧在宫殿门前捏了几张照片。随后就去排队买票了。谁能想到,才第一个景点就开始出状况。原定8点半的开门售票时间已到,却还是只有我们一队买票的游客存在,售票员似乎是忘记今天要上班了。15分钟后,一名售票人员才姗姗来迟。一个日本男游客用生硬的英语质问售票员:“you are late!”(日本人在国外还真挺牛的,人家的底气何在?),不过售票员也不吝,仪征言词地回答:”I am not late!”很有意思的场面。

美泉宫给的映像是大,与中国宫殿的那种大不同。之前也提到了欧洲建筑与东方建筑的一个大区别在与他们更注重单体建筑的规模,所以肖尔布伦宫景内我们只能看到一座宫殿,一座凯旋门,剩下的全是花园和道路。这座宫殿占了一个很好的地方,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建造,期间几度易主。最后的主人是玛利亚特雷西亚女王,是在她就位前从因当时的皇帝不喜欢而赠送给当时还是公主的她。1743年,女王授权了美泉宫的最后一次扩建,并把颜色布置为她喜欢的黄色,这次扩建后,美泉宫成为了规模仅次于凡尔赛宫的皇家宫殿。整个宫殿有超过1000多间房,现在向公众开放的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故事性的44间。

我们的旅行就是从44间房间的参观开始的。美泉宫提供中文的自助讲解机,这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每一间房间的故事和特点。这些房间里有以下几个我留下映像的:

一间里有一张很大的油画,油画中有一个小孩,据说是莫扎特。解说介绍比较有意思,说在刚开始画这幅画的时候,莫扎特还是个3岁的小朋友,按理说画上不应该有他。不过作画的时间拖的有点长,后来音乐神童就已经在美泉宫的一间房间里为女王进行的表演,并得到了女王的盛赞,于是画家很有眼力见的把小莫扎特加入到了画面中。

有两间中式装修风格的房子在宫殿中甚是引人瞩目。一间是圆形的,墙壁全用黑色漆板画装饰,围有一圈中式圆凳,据说这个房间是女王经常与大臣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另一间呈椭圆形,墙壁全为青花瓷面,并装饰有很多的青花瓷瓶,地面也围了一圈圆凳,据说这个房间是女王与朋友们打牌游戏的地方。说这是女王最喜欢的两个房间。

有个房间的装饰看起来有些特殊,在讲解器的介绍下得到了证实。这是整个宫殿中装修最为豪华的宫殿。豪华主要体现在装修的材料上,其他没怎么记住,就记得说所有的墙面护板全是用玫瑰木拼成的。总之,很豪华就是了。

还有一大一小两件房,按英文介绍,标明的是“XX salon”,说是女王搞大型和小型聚会的场所。房间倒是没什么特殊,但引发我去了解下salon这个词的由来。现在沙龙这个词用的比较广泛,但很难让我把它与女王联系起来。查阅了一下,salon是个法语单词,愿意应该是指贵族的豪华会客厅,现在多引申为社交场所。据说那个时期的名媛、贵妇都喜欢把自己家的客厅变成社交场所。沙龙一词后来就演变成了这种伴随音乐和饮料,无拘无束、促膝长谈的形式的代名词。这种形式在欧美也风靡一时。这个房间里用这个词应该还是用的愿意——豪华客厅。

这些房间里许多间,都有特雷西亚女王所有孩子各个时期的油画像。女王有16个孩子,据说她为此骄傲,这是对于皇室最重要的贡献。笑研听到这段解说后直冲我说,“一辈子就光生孩子玩了!”

我们熟知的sissi公主也曾在这里居住,作为夏宫。

美泉宫内还有海泉喷泉、树林迷宫、凯旋宫等精致,此外,有一处被认定为欧洲最古老的动物园也在美泉宫的地界内。

说它大不为过,足足在那待了4个小时,行前计划不得不略做调整。下一站是城市公园里的约翰施特劳斯像。

地铁,依然是地铁。在维也纳坐了好几天的地铁,有一件事情我始终没有整明白,就是到底要不要检票?我到维也纳后买了两张维也纳卡,根据卡的说明可以免费乘坐城里的公共交通。一开始我就站在地铁口,四处观察,发现没有人负责检票,只有一个蓝色的小箱子竖在站台外,猜想可以是用于检票的装置。不过我们呆站了好几分钟,也没有一个人向我们演示如何使用它。人们都是径直走进区,也看不出他们是有票的?没票的?有月票的?心想着反正我们有维也纳卡,也甭刷了,直接进去得了。于是,从达到到离开,我们始终没有检过票。

维也纳的地铁站根据我的观察只有2个人坐在站内的调度室中,其他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一概没有。这与北京大相径庭。不但没有检票的,也没有安检的。一切看起来都建立在自觉和信任的基础上。看起来,似乎也未曾发生过任何的安全问题。由于没有了繁琐的程序,维也纳的地铁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的简洁高效。

奥地利的地铁感觉什么都可以带上车(既然没人检查,就全凭自觉了),我在车厢里见过各种各样的狗狗猫猫,最nb的是一个姑娘推着一辆山地自行车就上了车厢。

贯穿城区的有6条地铁线路,对于这么个规模的城市来讲,6条地铁线实在是相当发达了。维也纳的地铁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公交车的作用,所以站与站之间的距离不长,估计也就是在500米左右。因此,6、7站路,10来分钟就到。

联想到伟大的首都的地铁,看来最根本的问题出在了我们的人太多了。人少些,未必不能减弱些行政管理,使得我们的地铁也更加高效、舒适。

城市公园似乎也不大,进门开地图,头还没来得及抬呢,就改出那边门了。我再次提醒自己:这里不是北京。找到金色的约翰,拍了照片。然后我们在公园的一个café用了午饭。在这里用餐也是情非得已,只因遇上了雷阵雨。

饭后,前往美景宫,正名叫Belvedere宫,一座巴洛克宫殿,一座原本属于元帅的宫殿。宫殿的主人是伟大的神圣罗马帝国元帅、军事委员会主席,哈布斯堡王朝最伟大的将领之一,萨伏依欧根亲王。据说元帅长的挺难看,但又特别喜爱艺术(好像真正的艺术家都长的不咋地),所以花了很大精力去装点自己的家,甚至要求画师给他画肖像时刻意美化自己的容貌,当然也是因为在他建造美景宫的时候正是他红透半边天的时期,确有此资本。

美景宫确实还挺雅致的,给我的映像是“对称”。上美景宫与下美景宫对称,花坛对称于中间的波塞东喷泉,还有两个对称的巴洛克式司芬克斯。

现在的美景宫是美术馆。下美景宫是中世纪艺术和巴洛克美术馆,上美景宫是十九和二十世纪美术馆,算是延续了欧根亲王大量收集欧洲艺术精品的传统。由于没有中文讲解,就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还无法理解介绍中很多术语性质的词汇,参观的质量大打折扣。

出了美景宫,我们路过了karl广场,旁边矗立的karl教堂十分的雄伟。

景点结束后,我们步行从mariahilfer大街回酒店。如果是我自己的话,我就做地铁了,和老婆一起,我就要陪她逛街。因为mariahilfer大家是维也纳非常繁华的商业街,购物天堂,女人的最爱,这些东西比博物馆更具吸引力。

这一天的行程基本结束,晚饭是在楼下草草解决。

7月27日,北京-维也纳

本次行程我们乘坐了奥地利航空的os64/63航班。10个小时的飞行时间着实不短。从北京出发的时候,我们在飞机上观赏了3部电影,时间也就很快过去了。回北京时候,因为正好是奥地利时间的晚上,差不多上飞机吃个饭就睡了。飞机上的时间还是不难打发的。

奥地利航空的网站提供网上值机的服务,这点开始对我来说是个利好。不过很快我就失望了,不知道什么原因,好的位置和我原本期待的靠安全通道的位置显示为无法预定,即便我是在刚开通当天航班值机时候登录的系统。来回飞机上,很明显可以看出,好的位置上坐的都是奥地利人民。内部消化,见多了,我理解。

到达奥地利,是当地时间的18点30,确已经是北京时间的凌晨0点30分了。旅行总能激发人的精力,况且我们刚刚到达新的土地。时间对于我来讲已经失去意义。我们拿了行李出来,发现维也纳的机场怎么就这么小呢,差不多就是国内一个二级城市的机场规模。果然在北京呆久了,看到的什么都是大尺寸的,再看小的反倒决定人家不正常。

在机场买了维也纳卡,再买了两张cat机场快线的车票,径直走上了列车。10块钱的价格,比起北京的机场快线相对贵些,不过这也反映了经济上的差距把。就机场快线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乘坐环境更舒适,人很少,保证有座位。后来了解下,维也纳的cat有个extra服务,就是在市中心的中转站(类似于北京的东直门)可以直接办理飞机的值机和行李托运。尽管我很希望,但北京有这服务是太不可能了,原因明显。

维也纳卡,可以称的上是种优惠,18块5一张,可以提供很多的优惠,还可以免费乘坐公共交通。这对于愿意集中游览景点的旅游者来说很有价值。奥地利的其他几个大城市,景点比较集中的城市,比如萨尔茨堡,因斯布鲁克,都有类似的东西。北京,一个汇集了众多历史、文化景点的国际性大都市,是不是可以借鉴下。

维也纳是个道路弯曲的城市,方向不好辨别,在那几天认路确实费了不少劲。Cat转地铁,7站就到酒店所在的站。出了站的第一个行进方向就是错的。预示着一个“错误的开始”。走了几百米的冤枉路后及时折返,驶向正确的方向。

在维也纳入住的酒店叫intercity wien,号称4星级。欧洲的酒店都很小,也不知道酒店的评星标准是什么样的,反正挺干净。之后住过的两个酒店,萨尔茨堡的best westen和obertraun的haus am see都各有特点,也很满意。

后记

从头到尾一共7天的时间,总体说来说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飞行距离15000多公里,行车距离745公里,拍了1128张照片,游览了2个城市和3个小镇。除了这些数字上的收获,更大的收获来自于内心的感受。

有收获当然也有遗憾

遗憾1:没有近距离看看“蓝色多瑙河”。

遗憾2:未能见到“金色大厅”。

遗憾3:限于时间,深度游的深度还不够深。

遗憾4:没有体验到当地的民居生活和工作生活。

遗憾5:没吃好。

遗憾6:又见多起中国游客低素质行径。

中国游客的素质问题,是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每次出行看到一大堆的中国人,我都有些紧张。有点像那种怕自己家孩子犯错误的那种紧张和担心。怕他们在公共场所大声讲话而不顾别人感受,怕他们破坏各种规矩规则而自由散漫,怕他们粗鲁没有礼貌,怕他们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闯红灯。这些现象在国内是见怪不怪了,但在国门之外,我们的同胞真的好欠缺。在有些自己同胞献丑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心中不是滋味,有时候与他们离的很近时,我宁可暂时希望别人认为我是日本人。

中国游客的劣行估计在国际上是有点臭名了,人家全然是看在中国人送去的银两才接受了,所谓有得必有失。想想,为什么马尔代夫仅仅有不多的岛屿是向中国旅游团开放的?为什么到现在很多欧美国家还不能办旅游签证。今天又在别人的博客上看到一篇批评中国游客素质的文章,关切!

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又能怎么改善呢?以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看,在一定时期内,这种状态不会改变,素质、文明、秩序,这些我们比较欠缺的东西要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不是那么容易的。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甚至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改变更是连起步都没有可能。

于是,我只能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中国人爱去的地方,我就不去了;中国人还没有大规模去的地方,我要抓紧去。

其实走出去了就没什么可多遗憾,都变成人生经历了。除了最后那条。

最后,借用宋朝诗人王观的诗句结束这篇游记,也送给不久以后的新旅行。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也?眉眼盈盈处。 ”

4 thoughts on “行至奥地利 C

  1. 这么多人看,评论这麽少! 不地道!

    帅哥、靓女、美风景!

    下次找奥地利大使馆联络你们做旅游代言人吧!

  2. 不错呀,玩的开心是最重要的,遗憾是旅行中的必然,也是一种期待,给下一次的成行。

  3. 游记让你花了很多心思,挺详细的,让我也去奥地利小逛了一番,不错,支持!!!!!!

回复 玛奇朵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