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账的误区

每年年末年初,我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账,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是惯性,就像吃饭,到了6点半就是该吃晚饭了,到了12月底,理所当然要结账了;是任务,总会有人要求我们在这个时间干结账的事情,因为他们需要一些数据信息。从根本上说,结账这个事情,不用管它有没有意义,都是必须要干的,但需要讨论的是,我们打算花多少精力在上面。

在高校的体系内,我认为尽管结账后的决算信息可以帮助提供很多重要的信息,但是往往这些信息也在蒙蔽我们,甚至对管理和决策不良的影响.所以理所应当要越来越少的花费精力在此事上。

现在的会计体系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高校的会计账表上通常指示出现诸如银行存款、固定资产、事业基金等信息,决算表上也因为遵守收付实现制而基本都是收入与支出的信息,这些倒是能反映基本的状况,但一些在当前和未来的很长时间内将意义非凡的不可计量的资本却很难在高校的财务评价体系内被衡量,比如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不能说这些东西没有被评价,只能说目前的评价方式并不能与财务管理想结合,并且很好的衡量其价值。

高校因为组织结构庞大、相对历史较长、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往往存在着财务数据过多、数据迟滞、数据局限的问题,不少数据本身就缺乏被统计的意义。如何在浩瀚的数据中建立体系,找到规律,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有的放矢的做统计分析,可以说是一门学问。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为学校的事业发展服务的。如果假设高校已经改制完成变成企业,那高校的财务管理就应当是为了更好的提升高校的整体价值,那需要做的事情更直接的应当落在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和产品服务上。而现有的以收支统计为基础的统计分析体系其实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发展的需求。很可惜,由于高校摊子大、历史遗留问题多、固有观念坚实,我们往往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无用功上,财务管理也不例外。

我想现在我们该做的应当是更多的找到规律、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减少时间消耗,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符合高校价值增值的事情上去。如果没有上级部门要求的话,我个人认为,其实账表平不平都没有什么大关系。在我们考虑清楚高校的产品是什么,这些产品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应当致力于设计一套真正反应高校价值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纠结于那些会计账表。

就目前的情况来讲,有几件事情不得不做:

  • 摈弃或者弱化简单的收支分析,建立更有现实价值的评价体系,准确定位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
  • 花大力气做真正的成本管理和质量控制
  • 尽量的信息公开,让校园里的人们都了解规则
  • 财务管理部门应当尽力优化合作,与校内各业务部门加强融合
  • 财务管理部门要以服务为导向,重视内部顾客,做好服务
  • 管理层必须坚定的提升财务管理部门在整个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位置与权重
  • 管理层必须愿意变革、愿意承担风险,愿意对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术进行投资

创新和与时俱进,才是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去做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