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大》读后感

家中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放满了挪,挪空了再放。尽管根本就没有时间读那么多的书,但我还是在不断的买。可能是小时候读的太少,激发了现在的报复式阅读。从感官上来讲,满书架飘了香味的书确实给人不错的感觉,而每次有新书到货,我都很端正认真整齐地把它们放进书架。还时不时展望有朝一日自己也写出几本大作来。

整理书架时发现了一些不太熟悉的,我清楚我买的任何一本书和买它的理由,但这几本一定不是我买来的。老婆多会买一些畅销书、热门书,在我看来这些书如同励志书一样,对于我没有特别的营养。现在很多写书的,大多只是用手写,用脚写,真正用脑子和心血写的太少,所以近年来的传世经典完全被淹没在海亮的世俗作品中,而这些作品的创作初衷大概不太会是为了传承什么东西。

其中有一本蓝绿色封皮的书,唤作《三十六大》。按我的经验,用这种颜色封面的、起这种一眼看不透内容题目之书的作者多半是个奇葩,文字风格和思维方式必定与众不同。就为了这份好奇心,让我耗费了从戌时到丑时的几个时辰把此书看完。情况与我料想的差不多,奇葩之人的奇葩之书。

没有什么不好,其实还挺吸引人。读到一半的时候,老婆问我看得如何?我说:我觉得此书还不错,主要反应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它的思维方式,读的人不能照搬,但可借鉴。对于一个有思想、有逻辑的人,应该把他的优点展示给大家。另,其实作者写的大多是生活中的事,对生活的感悟,本身挺俗的,但却表达的很好,有自己的风格魅力。可惜99%的世人不是这份文艺青年的料,不能提炼出自己生活的精华,哪怕生活一样的精彩。除了可以参考书中反映的作者的世界观,更重要的是作者独具风格的表达。他是一个奇葩,好的奇葩多受人推崇,学奇葩不是照猫画虎,而是展示个性。

二次进藏回来,我不打算再写什么游记了,按日翻篇的风格实在没有什么心意,更没有新意。读《三十六大》有很大的共鸣,因为它与我设想的方式,以及所展示的内涵“情投意合”了。尽管我没有冯唐那般的遣词能力,也没有他以及其他作家的生活阅历。不过,我始终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独具风格的艺术品,都有值得他人参考的优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中都有值得他人借鉴的地方。如有心有能,何不用正确的好的方式表达出来,唤起共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