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见审]读读书充充电补补互联网思维

  • 都在说互联网思维,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我倒觉得没必要有明确的定义,这是种感觉。
  • 要很好把握这种感觉,除了在饭桌、咖啡厅、办公室和一帮圈内人扯淡外,需要更多的在网中实践。
  • 互联网思维算是商业思维吧,所以在供需双方都得站站,操作操作。
  • 互联网思维没有覆盖不到的地方。自己做什么的看清楚,要有重点。做还是学,别太散。
  • 当然那些个名头很大的“风向标”们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引导作用。
  • 下文介绍的比较到位,值得借鉴,可以按兴趣点选择阅读。
  • 我看过其中几本,有收获。
  • 另外我再推荐两本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乌合之众》、《社会性动物》。
  • 也别太把互联网思维这说法当回事,这不过是个某人提出被大众接受的说法,与其他很多概念一样。实质是什么自己看,万变不离其宗,也总有规律可循。
  •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原文-高大上的“互联网思维研修班”必读书目

(原文转载自商业周刊中文版)

凯文·凯利(简称KK):《失控》、《科技想要什么》、《技术元素》


KK已多次造访中国,往往被冠以《连线》杂志联合创始人的名头。但在美国,他应该会被归入技术乐天派。与之对应的,自然是技术批判派。KK是个神人,写作和研究有点野路子风格,但最终可以归为技术哲学、技术史领域,和芒福德、刘易斯、麦克卢汉、尼尔·波兹曼等人跻身一个队列。


KK眼中的技术,不是一种中性工具,而是第七类生命,也有繁衍、进化的基本诉求。所以,技术就不只是为人所用的工具,而具备某种“意志”,《科技想要什么》这样的书名也就顺理成章了。以互联网产品比如微信为例,当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时,人们(即便是其创造者或者官方政策)很难完全自由地控制它的下一步发展形态。它似乎成了某种有性格的生物。


当然,《失控》一书带给人们的启发更多。如果你没有耐心看他滔滔不绝地讲述各种大自然现象和人造工具的神奇进化,那就领略一下所谓的九律:分布式状态,自下而上的控制,培养递增收益,模块化生长,边缘最大化,礼待错误,不求目标最优、但求目标众多,谋求持久的不均衡,变自生变。当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等新技术出现时,我们或许该以这九个定律来观察和思考它们的进化方向。


克雷顿·克里斯滕森 代表作:《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


克里斯滕森和互联网的关联不大,但他的《创新者的窘境》已成为产业变革期的必读书。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说,大部分管理书都是狗屁,《创新者的窘境》倒可以看看。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甚至乔布斯,都有类似看法。


克里斯滕森最擅长的题目是,那些管理良好的成熟公司,一旦碰到产业升级,往往容易衰败,理由何在呢?而新来者又是如何崛起的呢?比如,日本汽车从简陋起步,被人视为笑话,而现在像雷克萨斯这样的产品向欧洲顶级轿车发起了挑战。钢铁、磁盘、百货、电脑等行业都有相同的产业兴衰。


在今天的传媒业,Huffington Post和Buzzfeed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最初它们只是聚合猫狗照片,而现在则已进入政治新闻。从汇聚资讯进化到原创内容,Huffington Post的报道甚至赢得了新闻业的最高奖普利策奖。而传媒老将,如《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等,要么停刊,要么出售。中国传媒业看起来也会经历类似的过程。


克里斯滕森的诊断是:成功的大公司往往看不上小的新兴市场机会,因为其成本结构不匹配,赚钱太难,毛利太低。而全新创建的组织,则会在资源、流程、优先级上进行调整,使其成本结构适应低毛利的突破性市场。他发表在新闻学季刊《尼曼报告》(Nieman Report)2012年秋季刊上的封面文章《突破新闻》(Breaking News),值得所有媒体从业者研读。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引爆点》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是畅销书榜上的常客,在《引爆点》中,他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风潮研究为切入点,探索了病毒传播的特点和营销模式。《引爆点》是2001年的作品,所以书中的许多例子和互联网没有关联。格拉德威尔走访了宗教团体、成功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全球最优秀的推销员,分析了几种有利于开创流行风潮的性格特征,剖析了种种极具感染力的事件,如各种时尚风潮、吸烟现象、儿童电视、商业邮寄广告等,并阐明其背后的导火索。


该书最知名的观点,是指出了病毒式传播的几个关键角色,即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书写得非常好看,至于您能不能从中获得实际操作的手法,那就得看个人造化了。


保罗·格雷厄姆:《黑客与画家》


保罗·格雷厄姆是风险投资公司Y Combi-nator的创始人。Y Combinator的运作和动向,已成为硅谷创业的风向标,所以格雷厄姆也就有“硅谷创业之父”的称谓。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编程,1995年创办的Viaweb后来被Yahoo以5000万美元收购。黑客这个词在中国容易引发歧义,正本清源,我们可以上溯十多年前的老书《黑客伦理与信息时代精神》,作者是技术神童派卡·海曼和李纳斯·托沃兹,以及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托沃兹就是著名的Linux操作系统的创始人。书中总结,和新教伦理相对,黑客伦理有七种价值:激情、自由、社会价值、开放性、主动性、关怀、创造性。


格雷厄姆说的黑客与上述精神相通,而且还加了一点艺术细胞。他认为,程序员就是数字时代的手工艺人,编程很像绘画和雕塑——尽快拿出草稿,然后不断修改和优化。和艺术家一样,程序员也要有品位,也追求优雅和简洁。由于格雷厄姆是跨界人才,所以他的文字也有触类旁通的感觉。程序猿从中能学习到美学,而技术外行则从中了解程序猿的思维和追求。


曼纽尔·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即《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


卡斯特是个跨越年代和国界的学者,他的三部曲大砖头估计很少有人翻看了,当年给我的启发很多。他的头衔很吓人,《经济学人》杂志称他为“虚拟世界第一位重要哲学家”,《华尔街日报》评论“亚当·斯密解释了资本主义怎样运行,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为何不能运行。而信息时代的社会与经济脉络,则由曼纽尔·卡斯特掌握”。


卡斯特眼中的地球,不是以国界划分,而是一个以巨型都会为节点的庞大网络。如珠三角、长三角、硅谷、东京、伦敦、纽约等等巨型都会,通过高速公路、铁路和光纤联系在一起。而金融、保险、地产、法律服务、广告、设计等先进服务业,集中于这些节点,节点周围的地域所扮演的功能则越来越次要。所以,他认为中国值得警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两极化,部分人群的边缘化,沿海与内地的断裂等等。


卡斯特的视野或许过于宏大了,但这也保证,他的作品更不容易过时。当你跳出互联网和技术,可以看到更多势力在左右历史的进程。《认同的力量》在今天尤为重要:在网络和现实深度交融的时代,认同(Identity,即你和谁是一类人),成了一个躲不开的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