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承袭与断裂 ——《收山》读后感

文:邹轶君

“厨子要有孝心,一个老师傅能不能体面的收山,不是看他这辈子做了什么,而是看徒弟对他做了什么”

——杨越钧

写故事,或是来源于作者熟悉的一个有形基础,或是作者要表达一些想法感受而托付创造。《收山》的作者讲了一个关于厨子们的大故事,老厨子、小厨子、变老的年轻厨子。历史背景是70到90年代的北京,改革开放前后的变革环境。故事描绘了传统行业、传统技艺在变革环境中承袭与断裂的矛盾。作者常小琥是个80后“小老北京”,把小说写得京韵京味。故事聚焦餐饮行业,这是在改革开放中最早被推入市场的行业,餐饮业老字号的从业者经历时代变革,与时沉浮。

想看一些关于吃的书,《收山》被推荐了出来。虽不是直接描写美食,但书中能散出烤鸭的味道,飘出京菜的气息。万唐居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们形成的矛盾冲突相当真实的还原了那段时期的变迁往事。这便是个有基础的故事选题,读者容易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特别对于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于此,也就能更加自然释放出情节矛盾背后的深意。

timg6_副本

一、传统在时代浪潮中有断裂危机

这是直观的感受。越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如此的问题越突出。几百年历史的国度,传统数量有限,且又没经过了几次时代变革,延续下来困难也有限。像中国这样一个走过好几千年的国度,情况就复杂的多了。

首先是人的意志不“坚定”了。世间的事情都是人来干的,因为机器人还没统治世界。发现有人不重视传统了,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也少不了人的主观受到了干扰。比如同样是烤鸭师傅,年纪越大越守旧的老师傅们更愿意尊崇百年来的步骤、方法,“干净”的一尘不染,而年轻师傅有可能就希望有所改良有所创新。如果1只能是1,那断裂就是必然。但我想不能完全这么发展。

其次是受社会进步速度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过去几百几千年的变化,放在现在可能就是几十年的事。古时候技艺沿袭的好,与从秦汉到大清,中国社会发展较为平稳有关,那些岁月我们本也是世界的潮流之巅。如今,节奏快了,变化的可能性变大。而我们相比世界其他地方,又富有那么多的传统文化,可能改变的东西显然也多了很多。

再次是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现在有些人经常批判自我,同时夸赞欧美的文化有传承。我想这离不开他们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这两三百年时间,经济始终在世界的前列,从蛮荒起步,一路上行,尚还没有真正走下坡路。而我们却是从人家起步的那个时候开始,在政治、经济上就开始了巨大的下坡。当两种文明正面冲突的时候,我们就吃了败仗,丢掉了一切,只顾得上吃饱肚子了。在那样的社会状况下,谈得上传承的,就是性命了。再看当前,国力强盛,迈向民族复兴,我们就又有余力搞文化建设。不可否认文化才是谁强谁弱的标志。

二、传统的承袭需结合时代的特征

这是再想一下的感受。从大环境来说,传统的坚守会有些无奈,但仍要乐观往前看。客观而言,假如没有改变,没有创新,世界也就不能发展了。当看到某些传统文化无法承袭的时候,会感到遗憾,但不能太过纠结,不用很悲观,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自然状态。

科技发展改变世界不是和风细雨的,而是颠覆的,这也是现状。最近各种简史类的书籍热销坊间,无论哪个领域的发展,都是结合时代进步的。中国以前骑马,最先做出了马镫,这是划时代意义的发明,马镫的制作技艺很可能极少人会了,因为现在大家都不骑马了。我们的缫丝几千年来一直世界领先,发展过程中有些传统的手工技术,但现在肯定不会利用它量产了,要不然供给满足不了需求,机器取代了手工。所以,有些传统的丢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从辩证的角度看,一味守住旧传统也不一定是最优的解。

《收山》中,杨越钧的徒弟们有的一成不变坚守传统,有的为了适应生存放弃技艺,有的改革创新兼容并蓄。至于杨越钧算否体面的收山,按照他说的那句话,其实得看他自己如何看待技艺传承了。

我们只能吃到这个时代的烤鸭,谁又知道一百年前的全聚德是什么味道呢,又谁能知道一百年后的全聚德保持了如今同样的味道是否沿用了技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