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后感

文:邹轶君

开始读《四世同堂》了。老舍把开章放在了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候。老舍是民国时期的大师之一。《南渡北归》也是从卢沟桥事变开章,引出民国时期众位大师,自称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但好像并没有提及老舍,有些费解。我已拉稀似的读了快3个月了,可还没读完。

书的内容和题材是吸引人的,已经很多年没有大师出现,民国时期的那一群大师是大家都津津乐道的对象,况且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过去我对大师们都是单独关注,一知半解,没有群像的概念。除了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等坊间流传,耳熟能详的故事,其他大师间的关系倒是很陌生。此书的宣传语恰到好处的把我吸引了,读后发现这确实也是本书的长处,作者对大师群体社会关系层面的描写阐述远高于他们的学术层面,对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之类八卦轶闻写的不少,比如林徽因的几段情事写的很深切。预想是场面宏大,实际是爱恨情仇,这种感觉又有点与本书 “史书”的面张不相符了。

timg

书篇幅很大,100多万字。本来读起来就是要点胆量了,可惜。一套三本,按时间分开,南渡、北归、离别,这很清晰。每本里面倒不是很清楚,头绪较多,结构复杂,读得累人。作者还是很了不起的,收集很多的史料,可我想读史却读出了连续剧戏说的味道,而我还不喜欢看连续剧。所以爱追剧的人可以一读,特别本书说起某些大师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挺有意思。

对于民国这段历史和政治交织的敏感时期,作者的倾向能感觉出来,体现在字里行间了。动荡年代里,大师和政客们政治立场的不同造就了他们跨越半个多世纪不同的命运。后人评价历史,也多源于自己的立场。听闻有不少抨击此书的人,我看多是立场不同的。但总得来说,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历史上这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多舛的命运和唏嘘的遭遇。

本书提到了几十位民国期间的大师,耳熟能详者众多,但能感觉傅斯年和陈寅恪才是作者的最爱。书中大篇幅描写了这两位,形象丰满立体。我原本对这两位了解不多不深,现真切有了深刻印象。后了解到,作者之前曾写过《傅斯年与陈寅恪》一书,看似对这两位果真厚爱有加,并有过深入的了解剖析,是作者心中大师中的大师。受作者影响,我又旁阅了些关于傅、陈两位的故事,确属个性突出,成绩卓著,吸引眼球的角色。特别本书封面上“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说的便是作者笔下三百年才能出一个的天才陈寅恪,一位人品与文品俱佳的大师。

大师与大师,似乎都认识。

不认识大师,定不是大师。

要想成大师,得认识大师。

本书谈不上是史,但是说的过去的“悲剧”,夏天读完也感寒意。如点点人头,认认人名,可草草翻翻,如想读经典,那就不必细品。于是,我就继续读《四世同堂》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