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两千年》读后感

文:邹轶君

读《浩荡两千年》之前,先读了《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完方知吴晓波写《浩荡两千年》的时间更早,书中几处直接提到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在中国经济与政治似乎是无法分离的博弈关系,谈政治的时候似乎可以光谈政治,但实际也不能抹去经济。谈经济的时候显而易见不能脱离了政治。要把政治和经济比喻成两个人的话,用当前流行的话来说,便是“命运共同体”。

美国学者费正清一生研究中国,他在《中国与美国》一书中充满困惑地写道:

“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中国商人具有一种与西方企业家完全不同的想法: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答案可能来自于商鞅。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治由商鞅定了基调。秦王死了,他被车裂,因他的变法虽然使得秦国强大无比,但得罪了权贵。不过,最终却只有他殉葬了,再无更多人受牵连,重要的是他的政治制度基础也保留下来。

    与《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侧重于经济问题不同,《浩荡两千年》是在重述从春秋开始2000多年的里中国的政商关系。如果中国是一艘长江中航行的历史巨轮,那除了船上的政治家,还应关注岸边拉纤的工商人士。吴晓波从这个角度,有血有肉的以历代的政商人士及他们的行动为落脚点,阐述了中国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

    历史都是人编写的,也实在都是由人演绎的。管仲、范蠡、商鞅、吕不韦、王莽、桑弘羊、王安石,提到这些人的名字,是否可忆起他们在历史上的作为和给后世留下的经验。无论是商鞅、桑弘羊、王安石这样崇尚中央集权和官营,还是范蠡等那更鼓励自由经济的,他们所做的事情都叫改革,背后通常有个开明或放手的皇帝。可后台没了,他们往往下场惨淡,少有几个如范蠡这般的聪明人。但无论其是否善终,其在历史长河里掀起的浪花却都凝成了聚像,也为后人所借鉴。因此无论如何他们都算名垂青史了的。历代工商巨贾,如先官后商的范蠡,西晋的石崇、追随桑弘羊的中唐刘晏、元末明初支持朱元璋但还是被杀的沈万三、明清的晋商徽商们、清末与鸦片和洋人密切相关的伍秉鉴、过去的荣毅仁、现在的马云,他们都对历史的演变发展产生深远之影响。这些人物,把中国的经济史,甚至中国的历史串联了起来。

    中国的香火没有断过,文明一直延续,这是我们的国度最宝贵的财富。过去几千年的得失,有学者总结归纳,不仅让治理者和决策者醒目,也可让普通民众了解并成为参与的基础。中国历史绵延几千年,政治经济文化一脉相承,中国的问题必然是要在中国历史中寻找脉络来解决。中国的改革最大的知识库和智囊就是中国的历史,历史不分对错是面镜子,改革借鉴历史的因素但又不能照搬照抄,改革是无中生有创造但又应与历史修好,在传统与规律中寻找一条当代中国的道路。无论中国走到什么历史阶段,这种以史观今、承前启后永远是中国改革的迷人之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