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轶君
以前便感觉高晓松是比较有思路,脑筋转的较快的人,也了解到其家庭都是高知。矮大紧老师的姥爷张维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张院士的女儿张克群,也就是高晓松的母亲,平时画画,写作,研究建筑,据说豁达开朗,生活幸福,也写了不少书,其中这一本《红墙黄瓦》就是写老北京建筑的。梁思成是张克群的老师,张克群从上大学之后就一直从事与建筑相关的事情,包括退休后研究建筑,写有关建筑的书。作为一个建筑师,所写的关于建筑的书,当然是有说服力的,是专业的。张克群自问她是不是北京人?因为他没有生在北京,爸爸妈妈也不是土生北京人。她4岁从柏林到北京后的绝大多数时间,也都只是生活在清华校园里。不过在北京生活60多年,无论是不是出生在北京,无论住在北京的哪里,都不能改变她是北京人的结论。所以一个有趣的人的母亲,一个建筑家,一个北京人,所写的一本关于老北京建筑的书,我觉得有可能会比较有意思。从轻松自然的文字中能感到张教授热爱生活的状态。

过去有一段时间,我迷着中国古建筑,看不少关于中国古建的书籍。中国古建极富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框架式,庭院式是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飞檐斗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泛着悠远故事的幢幢房屋,无论是皇家的,士大夫的,官宦的,平民的,都承载着香火延续不断千年的中国文明,演绎过政治明争暗斗、生活爱恨情仇的精彩。北京自1150年代金中都开始成为中国集中政权的都城,再往前北京也做过辽代的陪都。总之至少800多年建都史,给北京留下了不少皇家建筑。很多建筑现已灰飞烟灭,难觅踪迹。尚存的精华,张教授在书中都有介绍。我在北京也20来年了,加上之前对这大多数古建所在地都有过探访,因此读得感觉很熟悉,像是与老友追忆往事一般。也如同老友相聊总伴有新意一样,《红墙黄瓦》也给了我几处新信息。
一是皇史宬。它是清朝的国家档案馆,400多年。建筑的特点是石料仿木。主殿样子看上去是传统的建筑样式,但为了防潮防蛀,所有的建筑材料用的都是石料,甚至斗拱都是。不过其内部是神秘的,百度的信息显示这里一直是大杂院状态,属于两个单位的职工宿舍,始终难以腾退,所以目前都没有对公众开放过。这个故事情节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中国并不罕见,就这么凭添出一抹的失调、惆怅与遗憾。二是古建的油漆。中国古建用木材,而木材容易腐烂,为此必须在表面上刷油漆。油漆的色彩规律是这样的:阳光下的构件用大红的暖色,使其越发明媚;屋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等冷色,使其更加深邃。屋檐下的蓝、绿两色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是间隔使用。少量地方点一点儿金色,统一而不单调,绚丽而不杂乱。中国建筑的色彩本是有讲究不随便,符合中国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