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十九世纪中国人的市井生活》读后感
文:邹轶君
《庆余年》正热播,逆向穿越讲了未来的故事。从比较遥远的未来,穿越到更加遥远的未来,而又是过去的模样,有历史跨度的画面大家都爱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历史题材的作品有较大吸引力,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值得我们回忆,中华百姓过往过生活的模样也在时代的发展中变得有点陌生而引起大家的追忆。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文化上有过几次波澜,而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在复兴之路上显得重要起来。

《街头巷尾》一书,分行业生计、民风民俗、玩物杂耍三部分展示了100多幅看似俏皮的画,画上配有题词说明。乍一眼就如翻小人书般。画是主体,但书中并没有提示画作者。这些图画并非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技艺、人物画说法,用的是西方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以及玻璃画等绘画技术和材料。200年前开始,对西方人来说,这是来自中国的明信片。这些叫做“外销画”的作品大多出现在当时的广州,因为那时候广州是唯一的通商口岸,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外销画的作用就是介绍中国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所以题材大多如此,作者都是本地的民间艺人,与有些就是外国人。外销画作为工艺品满足了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好奇。浏览了网上另外一些外销画,不少颇还有些浮夸与偏见,可能是为了满足西方的宣传需要。不过,十九世纪中后期,外销画的题材愈发重复,缺乏创新,正巧同一时期摄影出现,人们可以用相机记录真实的景象,外销画也就逐渐没落了。就这100年的时间,外销画的存在倒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清末的中国。
《街头巷尾》里是一幅幅清末北京的画面,集合一起是幅民生画卷。画里的形象,出现在老北京们的心里、话里、词儿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