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之围》读后感

文:邹轶君

汴京是北宋的都城,如今的开封。开封有个“清明上河园”,意在向民众展示张择端画卷中繁荣的汴京。

我高中的历史老师在讲到宋朝的时候极其义愤填膺,从他脖子上爆出的血管可见他的悲愤的情绪。很多人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窝囊最具奴性的朝代,积贫积弱。这般的弱被民众认为体现在与辽国、西夏、金国、元朝等民族国家对战的示弱和节节败退。当今的人们都这么看待,更不必说身处战事中的百姓和兵将了。

不过在西方史学界里,费正清等学者可是普遍把宋朝称为世界历史上10世纪到13世纪最繁荣的国家,甚至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期”。黄仁宇也讲过,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这些是与国人固有观念有不同。

有争议便有魅力,可多看宋朝一眼。宋不同于之前的唐和之后的元明,它占了当时世界80%的GDP,思想活跃,大家频出,政治温和不暴,皇帝们不少有极高的艺术天分,在历代中确实与众不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论如何,宋的经济发展到了高峰,于是它在当时历史大势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就不会再是攻城略地,统一大业,而是体现在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的深远影响上。

北宋和金合作灭掉了辽,后来成吉思汗又灭掉了完颜家。虽然蒙古人统一了土地,但宋代表的中原文化没有中断,绵延几千年都没有中断。到最后胜利的都是文化,政治和军事的优胜者臣服于文化。

上面这些都与《汴京之围》没太大关系,因为这本书大概只讲了靖康之变前三年的事情,展示了北宋从昌盛到灭亡的瞬间癌变。作者在书中写有比较详实的调研,集中呈现了那段时期的人物特点与关系,当故事看有吸引力。还有书中一些作者的历史评价也算是有见地的。

在旅途中翻了两遍,新知道了几个人物,更熟悉了几个人物,了解了靖康之变整个历史事件过程,也发现作者郭建龙和我的高中历史老师的观点是相近的。边看边想,也有几点看法在下飞机后整理下。

一是宋徽宗缺一个好的财务官。宋朝的经济是相当发达,可能全世界加起来都没它富有。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应该属典范。国富民更富,但国家到底有多富看起来皇帝自己也是心中没数,要不然不会在最后和斡离不认了一个负担不起的赔款价码。500万两黄金和5000万两白银,这个天文数字还要在短时间内凑足,凑了十多天遍发现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皇帝的财务官在做什么?国库有多少钱,以及能凑出多少银两总不能不知道吧。作者多次提到徽宗养个蔡京帮他弄银子过高端文化生活,是带有主观的,是在用结果反推。不过实事求是的讲徽宗也确实是把生活和统治都搞的过于浪漫了,总得找个好会计、好财务弄弄国家这本账,也不至于最后因为付不起赔款而又引发了民意与社会动荡,甚至搭进去了赵家的女眷。

二是历史上的女性易成牺牲品。由于没有算好账,宋朝的皇帝答应了金国元帅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天文赔款金额。确定赔不起了,金国人想出来一个抵钱的法子,这法子不足为奇但实在有些不容易被女性朋友接受。赵家的女人可以换钱,不同等级的作价不同,贵妃和公主最贵,皇亲的女儿便宜些。最后几千个女眷随着一起被弄到了金国。历史上的女性往往便成了历史的牺牲品,毫无尊严的成为交换之物。相比下,男性要么死要么倒戈称臣,尊严有否还在自身,在男性社会里被当成商品用以交换,其本身的尊严感就差很多。作者认为她们是比较惨的一类人,身不由己,掌握不住自己的命运,于是站在当今男女平等的观念上,社会群体普遍对历史女性产生怜悯。现代的不少文学、影视作品有展现女性与自由抗争或者争取权利的题材。这毫无问题,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其实女性们对自己也是有特定的认同,能够接受那时那刻的时代定位,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秩序。

三是信心对治理而言至关重要。作者在书中有一章节提到宋朝的老百姓对于国家的调侃是有水平有深度的,特别在多种文学作品中出线对皇帝对国家不敬的段落,而皇帝及他的臣子又没有好办法,类似的事情在其他的朝代,其他的国度难以存在。这一方面体现出一种当时的政治环境自由,另一方面可能国民生活确实还比较好,对政治反倒不那么关心。老百姓很简单,关心的无非是票子房子、吃饱穿暖的事情,对治理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太多关注,也不可能有普遍的这能力。作为国家治理者,无论如何要把百姓的疾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人民的信心才是基础,宋朝的情况是社会经济比较发达,老百姓生活都挺好,皇帝们崇尚无为而治,甚至对放弃治理的宽广度都无所谓。不过,中国文化里确实有种绵延的观念,就是都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无望而不利,而且绝不能做亡国奴。这是所有人都接受不了的,哪怕是在自由的宋朝。亡国让老百姓失去了信心,治理的基础就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