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医》读后感

文:邹轶君

http://dizazoo.com/2020%e5%b9%b4%e8%af%bb%e8%bf%87%e7%9a%84%e4%b9%a6/

去年年末读了南怀瑾的《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他推荐了几本适合普通人了解中医的书籍,其中一本是张大明的《小说中医》。

书名一目了然的说明了题材,点名了主题,这是一本以小说形式来讲中医理论的书。源于真实的带教过程,加之艺术加工,使得全书极具有较浓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又不失严谨性。轻松学医,不觉单调枯燥。倒是有个不足,故事情节感觉有点做作刻意,牵强附会不自然,显然不是小说家写的小说。不过,以医为主,这些不足可以放一边。

小说有两个主人公,一个知无不言、知识渊博的老中医专家张大夫,一个聪明伶俐、敏而好学的学徒青禾。人物特征算鲜明,师傅带徒弟,一个愿意教,一个特别愿意学,一个有经验,一个有天赋,配合默契。假如真是好老师和好学生的关系,就特别理想,知识与文化就能传承。中医的这种师承关系,可与音乐和烹饪有一比,整体规则和感觉差不多,蕴含精神在其中,而作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理的代表,又充满辩证逻辑。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绝不像生产线上的标准产品,因为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施教不同,每个学生的悟性大相径庭。其实,我们的文化一直就主张培养独特的个体。

通过比较方能更好的体现出中医的妙,书中很多情节里都涉及到中西医两个体系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引导读者从较高层次俯瞰两大医学体系,开阔视野,使读者从东西方文化差异角度,更为深刻理解中医学的文化底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特色。说白了,是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这只无形的手对中医临床的统摄指导作用。

人们的认识虽然可以渐进甚至突进,但永远不可能穷尽因果之间的全部链接细节,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之所以至今仍有生命力,有存在的价值,就是历经数千年的时间,发现、抓住了许多西医尚未发现的用药和疗效的因果两端。不能说西医不好,但总感觉中医更高明、更玄。中医就是治病救人,中医论文不必以进入SCI为荣耀(刚好这两天教育部、科技部都发布了引导科技论文的文件),中医药产品也不必为通过某西方国家某标准而欣喜。

过去几十年,中医被贬得一塌糊涂。差不多中医就快被团灭掉了。有个姓臧的北京老中医说,中医是个沉稳的大人,而西医好比一个十五六岁的大孩子,有大孩子脾气,硬着脖子不听话,总觉得自己了不起,自己最伟大,觉得大人过时了,干不了什么事了。那是他还没长大,他再过上几十年,就都懂了。

从清末开始,因为清王朝的封闭落后,国家衰败。西方的观念进入,民众在看到先进的同时,把几千年优秀的文化和清王朝这一朝的落后画上了等号,一股脑的都丢弃了。这一丢就丢了上百年,现在捡都捡不起来。很可惜如今除了中医在运用传统概念外,其他行业以至于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都基本脱离了传统思维方式。中医已经成为了思维方式的孤岛,被现代思维的汪洋大海所包围,可是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黄老之道是多么好,多么有力量。好在如今,我们所要坚持的“四个自信”里就有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人在把中国传统文化摆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中医历来是个相对封闭的体系,门槛又高,所以难学。我是个连中医皮毛都不懂的人,但我又深刻感到中医的好,很想对其有所了解。最近集中看了些这方面的书籍,还有个小小体会,便是在学习中医之前,需要更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哲学思维,从而转变思维方式。传统哲理和中医理论如出一辙,这样便更有利往后去抓住中医语言、药物、方剂、技艺的美好。

这本书里也提到了几本重要的中医著作《金匮要略》、《伤寒论》……,继续学习着。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