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轶君
改革永远在路上。既然我们一直要改革下去,并期待改革一直都有成效,就需要不断回头看,不断总结。中国历代都有改革,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 。 失败的改革其失败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这些不同的失败原因,都可以写进当前和未来我们改革的“错题本”。
这书不是史书,不必吹毛求疵的用史学的视角评价。重点在于作者整编了从周到明的9次沉没改革的过程,并做了分析,这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改革”这个词,想来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尽管很多人都会挂在嘴上。既得利益者是内心抗拒的,因为怕失去;普通群众是事不关己的,因为难以预判益处;不少参与者是麻木不仁的,因为觉得事不关己。改革,无论怎么看,无论何时看,总令人感觉势单力孤。

改革要出成效大概还是需要或更强力或更粗广的力道。改革沉没,改革不成功,尽管表现形式不一样,表面原因不相同,但终归有一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人不让改,阻碍,程度低些的便可能是做旁观状。因为有损失效应的存在,既得利益者们就成为了改革沉没背后的身影,他们给改革绑上了石头扔进了历史长河。
周厉王改革,明显是在干一大堆的正义的事业,如强化法制、加强管理、打破贵族统治、打击诸侯割据,但强龙难抵地头蛇,一样样事情都被颠倒了黑白,其沉没的背后是诸侯国高级贵族集团。
秦献公改革,在秦孝公之前,更在嬴政之前,世人认为孝公任用公孙鞅才使得秦国逆袭,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但实际上是孝公的爹秦献公用的墨家开始了这场逆袭,但是种种原因,墨家逐渐边缘化直至完全销声匿迹,其沉没的背后是信奉法家的利益集团。
汉宣帝改革,要实现汉武帝的梦想,可武帝是第一个盛世强国,宣帝的改革纵然有很多实效,但最终还是被边缘了。其沉没的背后是鼓吹儒家的利益集团。
王莽改革,是一场十分全面的综合改革,各方面都是大刀阔斧,尽管他是个有想法且能干的人物,但在抗衡外来的阴谋论和自身空想中力量失焦,其沉没的背后是蚕食帝国的官僚世族集团。
汉明帝改革,希望在官不聊生中让民安生,还历史一个昌明,以期让东汉帝国可以延续,但却是拜托不了光武帝巨大的光环,在阴影中前行,其沉没的背后是期盼中央示弱的豪强集团。
隋炀帝改革,实施科举、开凿大运河等,实际奠定了后世中国的很多做法的基础,影响千余年,创造了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但我们如今所能见的隋炀帝形象是被极大恶意丑化的,其沉没的背后是把持几代朝政的关陇贵族集团。
唐武宗改革,针对唐晚期的存在弊病算是大刀阔斧的,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扭转了一些乾坤,可惜死的太早,而其他人又不远看到这一抹亮色继续照耀,很快就被全盘颠覆,其沉没的背后是藩镇割据利益集团。
宋仁宗改革,任用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动了很多人的奶酪,两年就完蛋,仁宗的“仁”还表现在耳根子软,不坚决,导致肖邦也弹不出范仲淹的忧伤,其沉没的背后是庞大冗杂的文官利益集团。
明孝宗改革,终止“只知有厂卫,不知有朝廷”,终结纸糊的阁老和泥塑的尚书,在革命前大搞改良,其不成功淹没在了整个时代的激荡中了,其沉没的背后是官商勾结的腐败官僚利益集团。
上面历代失败改革中提到的这些情况,历史上存在,如今依然存在。改革是否奏效,要看长期效果,这是一场面对顽强既得利益集团的长期斗争。改革者从不缺乏勇气,从来都有胆量,但斗争对象顽固、抱团、又有力量。面对严酷的斗争局面,还必须在战略上和战术上双双重视,争取一击毙命,完全颠覆,直接重构。此外,改革道路崎岖、凶险且漫长,需要坚定不移,需要时时警惕,需要久久为功,需要不断努力,需要科学实施,需要一以贯之,需要更多志同道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