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轶君
为何要提“揭榜挂帅”?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时指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而为何要提这个“揭榜挂帅”?
因科技而提
国家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科技实力是国家竞争的重要方面,科技发展水平高低形成了国家间的实力鸿沟。掌握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先进制造和生物技术的国家高居顶端。科技的领先地位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政治、经济中的地位,科技创新的争夺战在全球展开,特别在大国间,谁也不敢落后,在科技竞争中落伍的国家,未来在国际权力结构中就会失去位置。
因发展而提
蓝图进一步绘就,目标更加清晰,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应如泉喷涌。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科研投入越来越大,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但一些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仍亟待突破。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促使新机制、新理念运用到科技创新中,以寻求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科技突破。

哪些上榜,如何放榜?
“揭榜挂帅”中的要素
揭榜挂帅说到底就是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建立一套选贤任能的机制。机制中,涉及到科研领袖、科研团队、政府、市场、资金、资源等多样的要素,建立揭榜挂帅的好机制,便是要把这些要素有机的结合、协同起来,扬长避短,避重就轻,提高效率,发挥更大的有效性。以重大需求为引导,以解决问题成效为标准组合要素,以市场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以共同目标调动各方资源。一方面这是集中力量办事的中国模式,另一方面又是简政放权市场为主的改革趋势。
以需求为导向
揭榜挂帅应是有源之水,源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二是市场的发展需求。国家战略与市场繁荣在多样的需求中体现重要性和紧迫性,其在需求中的定位匹配揭榜挂帅制度的特殊性。除此以外,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效性无论对于哪个方向的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更短的时间内取得科技创新突破和成果同样是十分重要的需求。
聚焦重大与基础
揭榜挂帅不是一个普遍模式,不能突出重点的话,便失去了它的意义。揭榜挂帅,就是要瞄准基础研究、重大课题,瞄准底层技术、颠覆性技术,聚焦“卡脖子”问题,重点突破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的科技攻关。要把国家战略需求急迫、未来影响深远,市场贡献度大,变革性强的内容提出来上榜。
宏观统筹
揭榜挂帅,既要破除论资排辈、穿衣带帽才能上的老模式,让经过检验的团队有机会“揭榜”,科研领袖有机会挂“帅”,如更多有实战能力,又有梦想的团队、机构参与竞争,产生鲶鱼效应,更需要的是加强对达成榜上标的成效的宏观统筹,科学管理。集中力量办大事,殊途同归一目标。特别对于复杂系统,需要发多个榜,需要更多的团队揭榜,便更需要高效的管理,科学的统筹。
如何揭榜,谁来挂帅?
选择领袖
攀登科技高峰,关键在人。关键中的关键,是科研领袖。优中选优,选的是领袖,选的是科研大帅。一方面,要唯才是举,破除身份限制,扩大创新基数,营造公平创新环境,使“草莽之才”也有用武之地,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另一方面,应有机制慧眼识珠,伯乐相马,以结果论英雄,以效率论英雄,使得“领袖”和“成果”绑定呈现,相得益彰。领袖之德务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考量。
选择团队
关键核心技术或卡脖子问题不是个别科研领袖和专家能够独自承担并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需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精神,有持之以恒的攻关经历,有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团队中最关键的依然是领袖及核心成员。对挂帅出征的路上,对于极重大的目标,还应当鼓励几个团队间形成高效的共同研发机制,联合攻关。
选择梦想
基于坚实的科学原理,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沿技术,是符合揭榜挂帅目标的技术特征。相应的创新研究,在没有实现的时候在行业内都是有悖于主流和常理的想法,而在我们目前的行政审批和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过去我们没有科技部、没有教育部、没有基金,但不妨碍我们有伟大的发明,现在有了行政审批,有了投入,但颠覆性的创造真不多,跟风式的“成果”不少。长期以来,科研领域拿项目、报成果、评奖项,论资排辈常见,对于揭榜挂帅而言,这些原有的模式不合适。人类的美梦或许都能成真,首先我们还要有梦想,其实要相信美梦成真,另外不要为梦想成真设置障碍。用理性的话说,对未来产生影响颠覆性创新技术,要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机制,需要战略眼光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
“粮草”的原则是什么?
投入总量控制
无论市场投入还是政府投入,从讲绩效的角度,应当关注提高科研经费投入的效率。投入少不代表搞不出来事,投入太多也未必一定成事。在把经费给对的人的基础上,应当对既定的“榜单”制定总量目标,实行“一目标、一盘子”,保证投入的规模可控,昭告四方,促进各方良帅的竞争。比如A项目X阶段的技术攻关,国家提供的总科研经费投入是10亿元。后续无论用何样的方式资助,资助多少个团队,都只是在10亿的盘子中做文章。
九死一生,有生即可
领军挂帅必有胜败,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关键领域的攻关更是“九死一生”,但凡有“一生”即是成功。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正视“九死”中不可避免的沉没成本,允许失败。科学研究本身方式随意、路线不定、结果难料,在创新的路上,无限风光在险峰,越追求尖端,失败几率越高。榜上已有目标,帅将出征后其心中自有盘算,包容失败,鼓励尝试,就是在接近一朝成功。
建立信任机制
经过检验选定的科研领袖与团队,应当赋予足够的信任,至少在过程中应当减少干扰。做大事情,应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束手束脚,杂务缠身是不理想的。倘若科研人员前怕狼后怕虎,或者深陷表格材料中,攻关创新的精力必将极大分散。要把旧条框清理干净,把新精神落到实处,继续深入的放到位。
形成竞争备份
不把宝压在一个团队身上.具有一定竞争性的并发机制能更好的激发所有参与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与此同时,也是为最终取得成果多些技术路线。殊途同归,多个团队为着同样的目标多路进发,相当于采用不同技术路线,是研究备份,是备份攻关,这对于重大且关键的科技攻关更为重要。
“粮草”如何分发?
天使投资
在最开始的阶段,允许尽可能多具有可能性的团队加入竞争序列,多路齐发。如果有5个团队共同攻坚A项目X阶段。在投入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安排总投资的20%,平均分配到5个团队,作为其研究的天使投资。
节点资助
在后面可以根据研究任务的具体情况安排若干轮的节点考核,比如3轮。每轮做节点评估,每轮淘汰若干,直到最后留在1-2个。在投入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安排总投资的70%。在每一轮中留在的团队都会获得下一个阶段的经费支持。最后留下来的团队,即使还未获得最后的成果,也将获得接近一半的总经费支持。而在多轮的竞争中,即使淘汰下去的团队,其阶段成果也未必毫无用处。
悬赏奖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最后的夺标者、成功者便是首功者,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可以投入安排总投资的10%。给与“悬赏”奖励。在此之外,应当建议机制,在可行的范畴内,对其完成的专利、成果,在转化阶段给与产权、股权方面的额外奖励。

粮草包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揭榜英雄”登台拜印后,必须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让人放开手脚、自由探索。在信任基础上,所有的经费在各个阶段建议都实行包干制度,不设支出科目比例和范围限制,允许团队自主使用。在过程中减少干扰,不踩底线红线,以成果论英雄。
统一采购
作为一种可选的管理机制,发榜单位也可以考虑对于榜内事项实行部分直接费用的供应商集中管理,选定供货单位,实现集中采购与支付,统一结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虽然会牺牲掉一些科研团队自主权,但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统一标准规范的角度,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