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后感

邹轶君

#党史学习

当问到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眼中的毛泽东时,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这也实实在在是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

毛泽东的传记不止一本,威尔逊、特里尔 、潘佐夫、肖特、斯诺、逢先知都写过,成书年代不同,角度不同,各有特色,但都是对毛泽东一生的充分诠释。所读的这本来自迪克.威尔逊。

无论是走过天安门,还是走在校园里,孩子们看到毛主席的照片或者雕像,从开始问他是谁,到对他产生懵懂的了解。但如果不深入的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历史,那么对毛主席的认识可能也只能是停留在其形象光辉和地位伟大上。对于普通人这或许足够了,但对于党员就远不够了。如能对毛泽东的一生有深入的了解,那么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便会有更深的了解。

读书。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党的重要领导人中除了早期几个特殊的以外,都是爱读书、坚持常年读书的人,毛主席就是其中一位。他们都是自青少年时期就热爱读书,并坚持一生;也因为爱读书,广泛阅读,才让他们脱颖而出。

哲学。毛泽东文选有五卷,但不能称他做是文学家。从他的文字中能体会他是一位有着自己体系的哲学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加入了许多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在毛主席的文章,以及他的讲话中,更多的引用都来自传统哲学,以及来自生活的形象化的表述,而西方哲学比较少。这是优秀的领袖们都擅长的部分。

行动。尽快他写了很多,讲了很多,但归根结底他是个接地气的行动派。不光自己行动,还要引导同志们行动。无论实在城市还是农村的选择问题上,还是在摆脱俄国人走上独立自主道路上。毛泽东一开始就选择了农村,他和萧三去农村搞调研,写出调研报告,这成为他后面一系列思想和政策的基础。在1935年,遵义会议选择了毛泽东,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独立自主的道路,这之后的故事便奠定了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浪漫。毛主席的形象是富有诗意,充满梦想的。在革命年代,他就留着与众不同的飘逸长发。他是个有大格局的人,善于思考,更善于规划,不喜拘泥细节。特别幸运的事情,是从1925年起,他结识了周恩来,两人一同走过了50年。毛设计,周实施,成全事。这两人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浪漫组合。

40岁。和大多数人一样,年轻时候的毛有年轻的问题,年老时候的毛有年老的问题,长征前后那几年的毛是他一生最好的时候。这种好体现在他这时候做的事情和做的任何选择,基本都是准确无误的。那时候他大概40岁。

冰冷。做大事的人,情感都不算浓郁的。威尔逊评价毛泽东是个有些冰冷的人。他通常是以事件与目标为明确驱动,十分坚定,很少受情感的影响。这点特质让他办成了别人办不成的大事。这里说的情感,与他和其他领袖对人民的情感并非一回事。

最后,讲一段周恩来与博古的谈话。1935年,遵义会议去了博古的权,但会后党中央的印章还在他的手里,博古心中也有疙瘩。周作为代表去做博古的思想工作。他跟博古的聊天内容是潘汉年听了博古的描述记录下来的。博古听了周恩来的一番话语,第二天一早就把中央的印章和文件全部交出来了。后来博古在党内一些重大问题的斗争中,都坚决地站在中央一边。干好一件事情,就得弄懂这件事。这个原则对任何事情、在任何历史阶段都是对的。

你我都是吃过洋面包的,你是留俄的,我是留日留法的。吃过洋面包的人都有一个缺点,就是对中国的国情不是那么了解。自从我领导南昌起义失败后,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吃过洋面包的人领导不行,我们要找一个真正懂中国的人,这个人才有资格领导中国革命,而且他才能够把中国革命搞成功。老毛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你我都当不成领袖,老毛行,我们共同辅佐他,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事情搞成。

——周恩来与博古的谈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