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多年来,曾国藩一直都是成功学的写作对象,作为成功人士的典型代表,同时是历史人物的优秀代表,写曾国藩的书实在是非常的多。《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选了一个不一样的切入点,虽然实质内容并没有太多差异,但总结归纳有特点,可读性、趣味性强。

作者评价曾国藩是“眼中乏精干之气,面上无果决之容”。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人,如左宗棠、梁启超、李鸿章等,曾国藩显然平庸至极。即使放在庸人堆里,曾国藩也是显眼的那个。我们知道,不少事情都要靠天赋的,遗传基因好,老天爷赏饭吃,更容易成大器。一个笨拙的人,却在晚清的大变局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代最成果的之一,甚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数得上的人物之一,有其原因。

1.认清自己

曾国藩很清楚自己不算天赋异禀的人,自知平庸,有自知之明。没有大聪明的能力,也没有小聪明的本事,那便只可以以勤补拙。平常既会遇到不能正面自己平庸的庸人,也会遇到缺有天赋但忽略努力的聪明人,都算是看不清自己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场面内,本就是平庸之辈居多,因此,必定是把姿态放低些好。

2.目标远大

认清平庸和远大目标不冲突,平庸的人同样可以有远大的目标,也同样可以有大成就。即便是有天赋的人,视己为庸可能更有利。曾国藩前期算是努力读书考功名光耀门楣,当了官后却屡屡受挫,痛省自身后,立下学做圣人之志。后期的大成就,少不了匹配他的拙功,但在此之前,也少不了他在事业上的抱负。后期看他与左宗棠的差别,尽管左比曾天赋强的多,但左只能算个豪杰,可曾能是个圣人。

3.吃苦努力

勤能补拙,他一生做事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以笨拙的方式去做。虽然都是简单钝拙,实际上却大气厚重,所向披靡。曾国藩出身平平,从小正常贫苦日子过来的,当了大官也并未丢掉过往,反倒坚持了能吃苦、肯耐劳、踏实肯干的作风。40多岁明确要走圣贤路,曾国藩开始全面的恪守圣人之道,坚持日课,无时自我反思、自省、罪己。没有天赋、没有灵光、没有顿悟,往后在修身处世上的精通深谙可都是他一天天打磨出来的,自控能力是一等一地强。

4.外圆内方

曾国藩总的看来是外圆内方的。内有原则性,外有灵活性,原则性是他给自己的,灵活性是对外的。这个事其实应该辩证的看待,并非外圆内方一定好,但能把握好、运用好,确有好处。书里谈到曾国藩虽是大官,但家里上下确是十分清贫。不过,他与海瑞那种清高不同流合污又完全不同。他的清廉仅对自己和家人,恪守不因官发财,但官场应酬,打点手下,迎来送往都盖不能少。这种不单纯的清廉,见水平。

5.命运眷顾

认清自己了,目标远大了,吃苦耐劳了,外圆内方了,集合一起就一定成就伟业么?能同时做到这些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最终脱颖而出的,也少不了命运的眷顾。曾国藩被命运眷顾,他也信命。人生就像水流,流到哪里去,谁来决定?曾国藩后期在相面、哲学方面的造诣,或许来自于前期被眷顾与中期自我彻悟。从入朝初的棱角分明,经常受挫,到大彻大悟后的世故练达,想必是他从命理中找到了窍门。

彼此的曾国藩心性浮躁,自命不凡,高己卑人,锋芒毕露,面色如铁,话语如刀,常以道德优越感鄙视别人。随后,大彻大悟。其自我完善之路是十分值得学习的。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如果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立志自拔于流俗,即使个性偏执,也可以达到王阳明所说的“变换气质”,扩展心胸,纯净气质,不矜不伐。

心中要有一团火。四十岁以后还能成长,贵在自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