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悬念、技能、存真

——《古董局中局》读后感

文:邹轶君

流量至上

文物类的节目近来很受追捧,从去年开始全国人民差不多都认识了001号讲解员,一个在《国家宝藏》中担任主持的老演员。在他以及众多国宝守护人的介绍下,多件宝贝让全国的观众熟悉起来,这些宝贝换个称呼,叫“古董”。

文化,显而易见是当前的重点。在此影响下,多部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也纷纷上线,《古董局中局》便是其中之一。虽然网上评分并没有多高,但其点击率肯定是相当高的,有相当数量的关注,是老百姓爱评论、有流量的作品。据悉,《古董局中局2》也已经于近日杀青,而且导演也变成了《老炮儿》的管虎,金马奖最佳导演哦。

《古董局中局》来自马伯庸,一个在网络文学圈子成名的作家。原著成于2011年,虽然文字运用很普通,故事中的时间安排也点问题,人物关系有点乱,角色的处事逻辑有不合清理的地方,但这些并不能抵挡作品散发的其他魅力。全套书分四部分,用一个一个“悬念局”和“阴谋”,串起了古董界的门道、知识。有了一开始的流量,也激起了作者的写作热情,出版的同类小说也有数部

悬念吸引

《古董局中局》一书,正如其书名,大概是两种感觉。一是在古董气息背景中,提供了些粗浅的古董、文物的信息,套着古董;二是扣着局中局,故事不到最后一刻,猜不中结局,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也有些故弄玄虚。

从小就佩服会讲故事的人。他们擅长用引人入胜的情节招呼人,很多这样的人后来都成了作家,因为他们除了会讲故事,还懂得很多其他的知识,更主要的他们会利用知识制造悬念,比如J.K.罗琳,比如金庸。当然马伯庸离他们还差了好几个层次,但他的不少作品能在网络上受到一定的追捧,并且他被拥趸们唤作“亲王”,主要就在于多部作品中丛生的悬念。悬念是艺术作品中吸引读者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我们对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总会持着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小说也给我留了个“悬念”。清明上河图到底是否残缺不全,是否真有2米的残卷被分解,贴到之后的赝品中以假乱真。查阅些资料,知坊间有学者确有相关观点,网上争论纷纷,各执一词。作者大概别是借此有了灵感。

一技傍身

主人公许愿借助家传的一本《素鼎录》,鉴宝能力高超,一技傍身。没有师傅,虽然有个专家级的父亲,但低调又早逝,许愿全凭一己之力练就本领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但无论如何,没有这出色的专业技术能力,没有高人一筹的专业素质,故事将会失去最重要的基点,而无法继续发展下去。许愿自一出场便令人眼前一亮,在艰巨任务重拔山扛鼎,在种种考验中深受认可,在屡次惊险中逢凶化吉,离不开他在鉴宝上的一技之长。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看起来,立足社会终归还是要一技傍身。并非要懂什么绝技,但只要一个人善于一技,专于一技,定能发挥出它的用处。写作是门手艺,会计也是门手艺,有一门手艺,自食其力,自得其乐,有事心不烦,无事心不空,精神不空虚,德才能兼备。

去伪存真

《古董局中局》中,“去伪存真”四个字出现了极多次,因为这是鉴宝的最根本原则。想起来当年有个电视节目叫“鉴宝”或是“天下收藏”,主持人王刚老师每期都把赝品瓷器砸碎,把赝品书画撕毁……口中还高喊四个字“去伪存真”。古董行业,与真假是密不可分的。我国的古代艺术品历史悠久,样式众多,产量庞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大量的传世品,地下出土物亦层出不穷。能针对某一器物而判断真假以及前因后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作了复制品或赝品,但是这些伪品往往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文化价值。现代收藏品市场中存在更多的仿制品,真真假假,鱼目混珠,去伪存真很难,毕竟说不真,还得说出所以然,就如“斗口”。

有一段话我记得的特别清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的。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研究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创造性地提出了“军事辩证法”这一概念,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精髓所在。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知彼知己”认识过程的四个相互联系的具体环节,同时提出了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从而揭示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过程。

其中这“去伪存真”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剥掉虚假的东西发现事物的真相,不为假象所蒙蔽。在如今各种信息弥漫式、渗透式的包围我们的环境中,坚持去伪存真的原则,锻炼去伪存真的能力是何等重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