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传》读后感

有个较为普遍的共识,中国于明朝开始落后。落后的源起,就是朱元璋当了皇帝。

朱元璋是拿自己比刘邦的,后期更觉得自己比刘邦厉害。能当上皇帝肯定是人中之龙,佼佼者中的佼佼者,但并非代表其如美玉般无瑕,反而其有些特质决定了他把国家带向了封闭的方向,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国家未来六百年的走向,日渐衰弱。

大多数人都认同朱元璋称帝后的各种操作来源于他贫困困难的童年。他年少时候的种种境遇形成的三观带有浓厚的所谓小农思想,其表象与现在各种评论中所谈及的在本质上差不太多。因为他成了一国之主,他的思想根源所引出的行动路径就自然成为了国家的行动路径。其中有不少为后世带来了较重的影响,如开头所说,根本上决定了国家的衰落。

书中有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一是朱对家乡的过度关注。有一段时间,来自淮西的官员有上万人,而那时候淮西总共也就十几万人。与朱有点交情的人都当了官。他发现凤阳人口不足影响经济时,就搞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结果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导致后面几百年凤阳的积贫积弱。

二是朱对接任者的一厢情愿。朱的脑子里始终是嫡长子继位,哪怕太子并不那么行。在太子还没死时,朱一直为其铺路,甚至到后来为了避免老功臣的崛起,把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统统杀掉,把不听话的大臣统统杀掉。即使最后太子死了,皇位也没有交到能干的人手里,而是嫡长孙。

三是朱对外来文化的抵触。闭关锁国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后世谈及都认为这是国家日渐衰落的根本原因。朱表面上是大国心态,但实际是缺少些文化自信,没有开放包容的胸襟,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于是所有的与国外界的交流完全停止。放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决绝然不行的。

四是朱对商业的严重抑制。在朱的脑海里,做买卖就是投机倒把,是坏人干的坏事,明朝的商人地位是最卑微的,出城如是最生意,是要被严格盘问的。光种地自给自足,没有商业起流通作用,那相当于回到了几千年前了,但朱就是这么干的,这种想法或许来自于他年少时候贫农的遭遇。

五是朱对臣子的过分猜忌。从政治体制上看,朱元璋做的最带乱节奏的事情是取消了宰相,没人对他监督,完全由他说了算。国完全成了家。过去的皇帝是家天下,之后就是他自己老朱家。对皇帝没有了约束,皇帝也认为不需要约束 。高高独自在上后,又因为从小形成的不安全感,让他对上上下下的臣子有极大的猜忌,后年就陆续有了锦衣卫,有了东厂,有了西场,国家的行政系统十分恐怖。

当然朱元璋也不少好的品质,这里就不多谈了。总之,一个组织,或大或小,带头人最重要的。头人的思想认识实际决定组织的前途命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