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奥地利 B

[audio:http://www.google.cn/music/top100/url?q=http://file5.top100.cn/201008071624/031DF875C655D25DE199E3774BC2649C/Special_141390/%25E5%2586%258D%25E8%25A7%2581%25E6%2597%25B6%25E5%2585%2589.mp3&ct=rdl&cad=dl&ei=IBhdTOjXD6j2sAKcsvpa&sig=6909F931AD99CBD4921C15F8BFA1D25C]

7月31日,obertraun-melk-维也纳

30日晚上,我们住在了obertraun的湖景酒店hotel haus am see。一个很不错的地方。

由于酒店的早餐时间稍晚,我们大早起床后抗着三脚架去散步拍照去了。没有昨天的阴雨,伴随着还没有升过高山的阳光,以及浮在低空的薄云,再加上湿润新鲜的空气,此刻的感觉真是沁人心脾。

我们的第一个取景点是obertraun的码头。码头很小,延伸向哈尔施塔特湖。不得不说,这个时间太适合照相了,终于有机会用上我的新三脚架来一张360度全景照片了。

第二的取景点是整个obertraun小镇。我们沿着镇上的小路绕了个大圈圈,一路上遇到了晨跑的大姐,遇到了散步的老者,遇到了收拾自家花园的大叔⋯⋯所有见到的人都很友好的向我们say hello,自然我们也很有礼貌的回应。这样的互礼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彼此陌生,并不应该遮掩我们内心本源的热忱。

第三个取景点是小镇的火车站。火车站的大小就和北京稍大的公共汽车站差不多,奥地利大多小镇的火车站都差不多是这个规模。车站很简朴,仅是一间大房子而已,谈不上什么设施。铁轨就在脚边,如果想站上去,随时请便。

呼吸完清晨新鲜空气,我们继续完成了早饭和退房的程序。收拾完汽车便踏上了往东北行驶的路程。从obertraun出来后,在上高速之前,一路风景如画。我们一路看到的是逆向驶来投奔美丽湖畔怀抱的一辆辆飞驰而来的汽车。能感觉到大家在一个明媚的早晨,投身美好的迫切期望,而我们也是对前方的目的地寄予希望。

我原本的打算是想沿着瓦豪河谷顺流而下,趁着自己开车可以把岸边的几个小镇都转一下。不过考虑到司机开车辛苦,最后决定就在melk稍作停留,仅游览下stift melk。

150的速度飞驰在a1上并没有觉得快,因为身边的车没有慢的只有更快的。离梅尔克出口处不远就能看到修道院庞大的体量。大与不大,现在想来是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欧洲的建筑注重单体,与中国建筑注重群体性有些差别,这也使得相对而言欧洲的建筑物会相对大一些,因为毕竟在一个单体建筑里,需要包含的功能区更多;另一方面,对于一个小镇来说,大型宗教建筑一定要比镇上普通的建筑要宏伟很多,况且stift melk又被人称为一项杰作。

这里要加个小插曲。之前提到的在国外交流问题,在高速公路上得到实践。从linz之前上了a1高速后,如之前一样的顺利,180多公里的高速路很快就完成。按照导航的指引,我们盘匝道下了高速。下来后刚一右转,就有2警察冲我们摆手,示意靠边停下。估计是例行检查,因为我们前面也有一辆车被拦下了,这是我的第一反映。于是我赶紧从包里掏出了驾照、公证函等材料,直接塞给警察。警察叔叔一楞,接过了驾照,跟了一句“wooh!”(估计是没见过中国驾照,看不懂),然后像念咒语一样说出一大堆无法理解的单词。我一如既往地就像对待国内民警同志一样保持微笑(也算是保持中国形象),然后问了句:“English?”“no!”他也微笑的对我说。随后就是彼此一堆身体语言的交流。此时老婆就在边上看我们俩的表演。经过一番交流,基本上搞明白了问题所在:奥地利的高速和普通道路的连接处,也就是我们刚才右转的那个路口,是有行驶要求的。下高速不能直接右转,必须在路口踩一脚刹车(不管有没有车)。即使没有车,也需要停下车,再启动。当时我们看没车很自然就拐过来,投进了警察的怀抱。警察还给我指了指路口醒目的“stop”牌子和地上的实线。尽管基本不知道他的语言表达,但有个“twenty”我深信不宜。很爽快地,从钱包里掏了20欧交给警察,警察给我罚单,跟我说“you can go”,于是拍屁股走人。

这个小插曲给了我几点感想。第一,发达国家在法制建设上确实很全面,我猜想这是个积累的过程;第二,人家的执法严格,有法必执行,这事要换个位发生在国内,警察看见是外国人开车违章,直接就挥挥手让他过去了,也是因为语言不通(我是真亲眼见过的);第三,这个规定要在国内执行能行得通么?按我对现在国人的素质和执法、处罚强度,绝没有执行的可能,自然就没有执行的必要。

言归正传,相比之前看到建筑物,梅尔克修道院的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被强调的颜色、丰富的雕塑等特征,都无不显示出她是一座十分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修道院内部,在不同的房间展览有一些意义不同历史品、艺术品。可惜介绍大多是德语的,对我弹琴,无效,只得走马观花,草草而过,看个表象,不究内涵了。其中有几件主教(修道院的领导也叫主教吧?)穿的衣服给我留下点映像。

走过一条长廊,出了屋子来到一面平台,可以称之为观景台。梅尔克修道院高居山顶,俯瞰多瑙河,从修道院的平台上俯瞰多瑙河壮观之景,尽收眼底。理解为啥要“占山为王”了,确实风景好啊。

修道院中我个人认为最震撼的部分是她的图书馆。从平台刚一走近图书馆的大门,我不由自主的“哇~~”了一声,眼前的景象要比以前只从电影中留下的印象要更真实、更壮观。唐僧到达大雷音寺见到满屋经书,大概也就是这场面了。要知道,那种被金灿灿的书包裹的感觉是相当刺激的。在巴洛克建筑常用的椭圆形房顶下,图书馆分为两层,上下层的四周全是用罗马数字排列有序的书架,书架上全是装裱风格一致的图书,房间的一些位置还布置有地球仪等科普用具。房间中央陈列有一些当年人们在此阅读的记录。

之前的部分都是在建筑的二层,一圈转完后就要从个旋转楼梯下到一层。这旋转楼梯也是建筑中给我感觉不错的部分。整体上看,楼梯及梯廊的装饰风格相得益彰,眼中的感觉甚是舒服,细节上,在楼梯的最底下有一面圆镜子,从楼梯上扶着栏杆忘下看,正好可以看到自己的倒影被美丽的圆顶壁画和转梯的螺旋映衬着。

转到一层后,最重要的景观就是教堂了。果真是巴洛克杰作,这教堂叫一个闪耀啊,完全是鎏金的。这与在维也纳、萨尔茨堡等地看到的教堂风格截然不同。巴洛克一词的原意就是奇异古怪,这个词原本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很明显,这种风格是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的,是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的。

吃完午饭后,我们在修道院旁的花园浪漫散步,闲情雅致在郁郁葱葱的绿色和无人打搅的空旷环境中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甚是惬意。

带着没有去镇上转转的小小遗憾,我们驾车开往维也纳。

下午3点,我们到达维也纳的酒店。简单休息后,立刻投入到下一段行程中。

依然地铁,因为方便。

圣史蒂芬大教堂及其周边是今天下午维也纳的唯一目标。

一出地铁站,扑面而来的就是人群。扭头一看,哇~真高!锁定那就是圣史蒂芬教堂,一座宏伟的哥特式教堂。从外面看教堂除了大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高耸的尖塔,据说有137米高,仅此与德国科隆大教堂,并且大尖塔被许多小尖塔簇拥;另一个特点是主体琉璃屋顶,特别漂亮,有点可惜的是最近教堂正在修缮,有些遮挡。教堂里头不如stift melk的教堂那样华贵,但绝对的庄严有气派。教堂内部不太好评价了,无神论者,对里面的内容不太了解,就对两扇玻璃窗画情有独钟,透着下午的阳光,分外好看。这是圣史蒂芬教堂仅剩的两块玻璃窗画了,其他的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摧毁了。可惜。

出了教堂,环转一下圣史蒂芬广场。维也纳因教堂为文明世界,因此,教堂外的广场自然是维也纳游客最多最热闹的地方了。人多的有点像王府井或者南京路了。除了数不尽的人头,广场上有两样东西比较热人眼球,一个是各个奢侈品专卖店,能排的上号的,这里都有门店;另一个是满街的街头艺人,有画画的,有show口技的,有摆木偶的,有弹琴的,⋯⋯最有意思的是有两个小伙子举着两根用粗绳子相连的木棍,费劲地把绳子去沾身边的塑料桶,身边还围着无数的小朋友,原来他们在制造大个儿的肥皂泡呢。

晚饭就在广场的路边café解决了,人太多,并无特殊的感受。

7月30日,哈尔施塔特-obertraun

出门下雨是一件挺扫兴的事情。虽说下雨会带来别样的情趣,但带来的不变更占优势。

迎着瓢泼大雨,我们在山区的窄路上奔驰。司机一路都表现的十分紧张,也难怪,又是山路,又是大雨,路还窄,弯又急,路上的车还都开到80多的时速,换我开也不轻松。除此之外,一会导航失灵,一会钻进隧道,差点让司机崩溃。虽然路程不远,才不到90公里,但确了一个多小时。

好不容易,看到了不游人,这时心理有底了。顺着路标指示,我们找到了哈尔施塔特的p2停车场。

哈尔施塔特是一个傍湖而建的小镇,而傍湖的不光哈尔施塔特,还有俊俏的山峰。远远看去,哈尔施塔特是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山上。

哈尔施塔特最著名的景点是深入山中的历史悠久的盐矿,据说有7000多年的历史(不知道是不是吹的)。考虑到在这个景点中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我们决定先把哈尔施塔特镇游览完毕。

同样是因为下雨,沿路是乱穿衣的景象,穿什么的都有。话说7月末是仲夏,按理是热的不行的天气,比如北京得42度吧(不乱说,最多39度9),到带去奥地利的除了一件冲锋衣外就全是短打扮。上身冲锋衣,下身短裤,脚上是湿透了的puma是我当时的状况。笑研就在边上说,“哪有10来度下雨天穿成你这样的呀。”话因为落,只见一个貌似日本人的家伙,身上穿着羽绒服,下身穿一短裤,脚上居然是一双人字拖,还没有打伞。“这哥们比你强!”我表示认可。

走了走,能看出哈尔施塔特是个典型的旅游景点,具备了作为旅游景点的所有特点。与我心目中那种特别纯粹恬静的欧洲小镇有不小的差距。

镇上略略走过,体会异域风情,也没差到哪里去。

在欧洲,再小的镇都会有自己的教堂和墓地,就跟中国哪哪都有庙一样。宗教力量的强大可见一斑,这也成为了各国各地,每朝每代的统治者十分忠实宗教的原因。哈尔施塔特的教堂是比较简单别致的罗曼史教堂,看上去厚重、结识。据说哈尔施塔特还有个奇特的事情。由于土地资源紧缺,没法建大型的目的,当地人的尸骨在埋藏了10年时候就要被移除目的,再供他人使用。挪出来的骨头要被放入山洞里的骨骸馆,并要在头骨上坐上标签。墓地我们见到了,也发现了一些墓碑上放置了不止一个人的铭牌。在墓地内有一个出1欧元可以进入的连接山洞的小屋子,我猜想那就是堆满头骨的地方吧。有点瘆人,我们主动放弃进入。

简单的午餐后,我们按计划去往哈尔施塔特盐矿。还未进门就给我一深刻印象,24欧一张的门票,真是贵的可以。都到了这深山老林此宝地,这双份24是省不了的。

盐矿是在山上的洞穴里,要上山,可以自己徒步爬,也可以坐索道。目测下索道的长度,不下500米,可想要自己爬上的画,弯弯曲曲少不了几千米。毫无悬念的坐索道上。到山洞前的一段小爬坡,景区布置了若干小景点,不疼不痒,了无意思。进矿需要排队,一批70人,原因是需要1个导游全程带领。

入矿要先换衣服,看着一群人换上了统一的服装,挺有趣的,像是小朋友们做游戏。入矿要走一大段的隧道,接下来会有矿的历史、矿产介绍、矿的开采原理和工具等介绍,运用声光电等各种表现手段,最后还能做了小火车出矿。

参观盐矿的过程是复杂的,但参观的内容是丰富的,收获也是很大的,虽然价格贵,还是很值得一往。

出洞都4点多了,需要抓紧赶去住宿点haus am see。导航出场,可列表上居然提示了3个haus am see可供选择,有两个位置还差不多。无奈只能任选其一。开出去10公里后,越开越感觉不对。概念中应该没有那么远,obertraun是一个紧挨着哈尔施塔特的宁静小镇,而且我们定的是湖景房,总的挨着湖吧,而我们那时的方向是远离湖水而去。

悬崖勒马,赶紧重新定位,但精确的目的地始终无法找到,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往湖边的某个小镇区开去。6公里后,看到了“obertraun”的路牌,激动了。接着开,找门牌号,我们要去169。123,138⋯⋯,感觉越来越近了,再激动。突然,221,86,⋯⋯,我去!人家门牌号不是按顺序排的,崩溃掉。在一个路口左转,被司机喊停,因为她看到前面有个牌子,还是“obertraun”,但上面有个大斜杠,这意思是要出去了。没着了,下车问路吧。可路上连只狗都没有,我只能闯民宅了。到了一家,正巧好多人在聊天,我赶紧表明意图。奥地利人民相当热情地为我指明方向,几番曲折后,终于柳暗花明。

当我们看到酒店后,真的挺激动,一是终于可以落脚了,更重要的是,酒店应该说太棒了:三层小楼,依水而建,一个大花园,一片大草坪,无与伦比。

打开房门,走近我们的湖景房,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此时雨袋已基本收口,站在房间的阳台,能够清楚地看到湖对岸的哈尔施塔特,美!看来要是走对路,也就是7、8分钟的车程。

收拾好行李,换下湿透的衣服裤子,继续穿上湿透的鞋,我们采风去。也不知道是哪家的宝贝狗,一路就跟着我们散步,估计碰面的人都认为狗是我们家的。

云低低地就在湖面上,雨后还有点水气在空中,湿漉漉地草坪更显生气。我们走在湖边地小路,用来表达情绪的词语都不知道用什么好,简单些说是惬意,又怕这个词太过简单。之前在维也纳也好,在萨尔茨堡也好,在哈尔施塔特也好,都是相对的人群集中景区,这里完全不一样,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是真正的自然。不去那走过,真的体会不到那种感觉。

要回酒店吃晚饭了,我们在路上还看到了一则广告牌,德文的,估摸的意思是要卖牌子后面的一处房产,包括了2栋住房,1栋库房,1栋船屋,一大片草坪地皮和一圈马场。这成了我俩回程谈论的主要话题,梦想着把这收了也建个家庭旅店。盛夏避暑,招待亲朋,善哉善哉。

在这里,我们吃了一顿在奥地利期间最满意的一顿饭食,深感欣慰。关于饮食的问题,下面再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