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测和偏见——何帆阅读笔记》读后感

文:邹轶君

何帆现在应该在上交大了,这几年他是辗转了不少地方,从社科院到美国,后来在《财新》,然后又去人大、北大。看来他是个喜欢折腾,喜欢变化的人,内心世界和外部活动都是很丰富的。从他的读书笔记也能看出端倪。

何帆的这本书是过去10多年他给FT中文网等机构写专栏的整理,一共45篇,归类后分了政治、历史、经济、技艺四个部分。书名来自于历史那部分。到底是学者,所以篇篇文章都是比较有见地的。

读完别的读书笔记,我有三点收获。

一是,要坚持阅读,并且是系统的阅读。何帆在附录中提供了一个200本书的书单,均是优秀书籍。按他说的,这些书可以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相比这些书何帆都读过的,读到一定的量之后,很多知识点就可以串联起来了,便形成了一张属于自己的知识网。而且,这神经网络的触点越多,相互连接的可能就越大。书中的信息点就是触点,读好书以编织一张无边无际的网。何经济学家写书评写的这么好,令人赞叹又羡慕。这有两个基础,除了多读广读外,还就是多写。

二是,要坚持写作。无论读还是写都需要量变到质变的积累。何帆讲到他是从2000年开始给潘石屹的内部刊物写点东西,随后各种机缘助他一直写到了今天,并把写作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越写越好,越写越能写,正向螺旋上升趋势。写作作为一种输出,对于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逻辑是非常重要的,绝对强于只看不写。去年,有个小伙伴告诉我,人要是不再输出什么东西,也就老了。“输出”这个东西需要动脑,甚至动全身,多动自然也就不容易老了。在抗疫期间,钟南山院士再次走到了最前头,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中年人的形象。84岁的年龄在咱们印象中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大家都翻出来钟院士运动员出生的历史,但其实忽略了他一直在向外输出。

三是,尽量也有深度的文章。实际上是功到自然成的事,不必担心在一开始写不好。回到上一条,先开始坚持写,从变成习惯,到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也不是偶尔写一写,一年写一两篇,这样对于思维体系的构建并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身边的朋友们好多都在认真的读书,深度的写作。我们有个读书小组织,每个月有读书加写作的要求,参与人数在几年中逐渐减少,仍然在坚持的20多人。我每月都赏读各位的读书心得或者读书笔记,有两个感受,一是经过长期观察可以看出每个人的体系和特点,即在长期的读书写作中,大家确实构建了自己的专门知识系统,思维体系能够被锻炼出来。二是读别人的心得与读别人的书一样有作用,长见识,看着很开心。读书籍更系统,读心得能有个点状的入口,即可以成为引子,也可以成为现有知识体系的补充。《猜测和偏见》中讲到的点比较散,我也就挑兴趣选重点的摘录了一些内容,放几句当鸡汤在下面。

“命运女神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务都引导至相同的方向,强迫它们汇聚至相同的目标。”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朋友,能不能遇上志同道合的朋友,要看机缘巧合,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对手,我们的对手完全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塑造出来的。”

“小资产阶级不喜欢偏软的政府。”

“相比过去,这个世界越来越没有秩序。”

 “如果你表面上热爱整洁和干净,内心里却留恋着龌龊和肮脏,早晚会遇到问题。”

“孔子列了两个清单,一个积极清单,都是维持人伦关系的,如夫妻、父子、君臣、兄弟、师徒,主要讲平衡,一个是消极清单,主要是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发明的核心就是挪用,一种不自觉的借鉴。”

最后,飘茵落溷,人世无常。谁知道自己以后在哪里。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是一条河,那就要继续向前流吧。

http://dizazoo.com/2020年读过的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