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后感

——江河万古流

文:邹轶君

http://dizazoo.com/2020%e5%b9%b4%e8%af%bb%e8%bf%87%e7%9a%84%e4%b9%a6/

不少人都推荐这本书,《万古江河》,作者是许倬云。 其实,许倬云是王力宏的舅爷爷。    在网上搜许倬云的照片,会发现他个子很矮,还拄着双拐。老先生出生时就手掌内屈,双脚无踝,足背向地,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上,成年后肌肉不发达,身高不到150厘米,只能借助双拐行走。照片上还有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一个巨大的脑袋,那是一颗巨人的头脑。小时候,许倬云没法上学,只能在家自修,相比其他小孩子真是残酷不幸。他的父亲人文素养很高,给他启蒙,给他讲数学、讲历史、讲语文,教他有关战争史、政治学与外交学等,许倬云从十来岁开始读《史记》《左传》,读了许多古书。许倬云成长为历史大家的路上又很幸运,傅斯年看上了他把他转到台大历史系,李济教他人类学,沈刚伯教他希腊文化史,李玄伯教他古代社会史,董彦堂教他甲骨文。    

书中无一处直接引用历史文献,皆明白如话。《万古江河》我是完全诵读下来的,所以花了很长时间,全书都是老先生式的语言,故而想想,如果是许倬云本人来当故事讲会更好。但又想想,曾经听过一段钱穆的录音,一口我都无法听懂的无锡普通话,想必是不是许老也是差不多?但实际上,他讲话清楚的很,真的适合讲故事。   

看是一本讲历史的书,实则讲的是中国的文化。就是觉得书写的好,但又很难总结出好在哪里?书中的断代与众不同,是大概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大致是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初期发展,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最后是世界的中国。中国文化慢慢延展的不同阶段,在世界上也有着不同的位置,书中也有很棒的比较研究,如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流域古代文化之比较,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之比较,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之比较,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时期的西班牙之比较等。在一个更宏大的场景里看问题,却有更清晰的感觉。

书的封面设计取自清代《黄河图》的一部分,滚滚大河一路东去,江河万古流,中国历史便是如此。    

“假如用河流为比喻,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如黄河、长江……两个水域分别在中国的北部和中南部,界定了两个地理环境,呈现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黄河带给中国肥沃的土壤,也挟来一次又一次的洪患劫难。中国人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也积聚了文化的创造力。因此本书封面以黄河为象征。只是长江水系,支流复杂,多姿多采,也许更近似文化长河的变化景象。长江源自巴颜喀喇山下的涓涓细流,先流向西南的深谷,袭夺金沙江,再流入四川接纳沱江、岷江、嘉陵江,汇集了藏边甘青的灵水,始成洪流。从此,大江东流,在冲破大巴山的拦阻时,奔腾叫啸,两岸峰高及天,神女雾掩,巫峡云遮,藤萝垂碧,滩险水急。江水又东,出峡之势,直泻千里,奔入湖广丘陵湖泊,于是浩荡奔放,始成大器。江水又东,一路收容湘资沅澧,以及赣江、清江带来的南方雨流和汉水带来的中原黄土,更有雍容广大的气象:星沉平野,月上东山,远树近山,江渚沙洲,美不胜收。自此东下,江水浩瀚,日月出入其中,隔岸但见山影。过了南京,遂与海通,广陵夜潮,石城汐止。江海相拒相迎,进退之间,或则江水积淀成洲,拦江截流;或则江流冲刷,裂岸崩石。终于大江倾泻入海……”   

许倬云出生在无锡大家,那是自信的;他出生就残缺,是容易自卑的;自己努力,又得巨匠相助而成史学大家后,他有了自信的底蕴。中国因千年不断的文化而自信;可从北方民族统治疆土,明朝文化封闭,直到清末心态自大而衰落入谷底,整个民族在文化上显得自卑;中国的文化血脉依然没有断过,而如今我们又恢复1500年前那样开放而包容的态度,让中国文化重获容纳与消化之功,文化上又得自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