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密码》读后感

书有个副标题:“当历史遇见经济学”。首先,是历史。讲一段历史故事,配以分析点评,案例教学套路。但是,经济学说的大了些,叫企业治理或更合适,基本的切入点都在公司运营管理的范畴。管理需要权力基础,管理又无处不在,以史为鉴,解读权力密码,读者总有益处。

读史好,但多数时间大家读史不过当作故事,多为消遣,当然历史也更可以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权力密码》给大家在听说书基础上多了思考的空间。作者王伟曾出版有系列畅销书《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权力密码》一书延续一贯的风格,较接地气。将历史故事与经济管理做深入思考与剖析,解读背后逻辑,对提升自我智慧有价值。

两千年前的熟悉感

多看史书,我们会发现,年代越久远的朝代反而与现在各方面更相似,越近的朝代相反,且与我们的期待有差距。两千年前的开放包容、活力十足,更像如今的中国,特别是体现在经济管理领域。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管理实践,春秋战国都给我们当前的行动做了路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相遇与碰撞激发出了创造,也造就了流芳百世的哲理。如今很多人都在关注春秋战国、秦汉两晋的思想体系与实践操作,是有道理的。如春秋战国几百年间出现的众多小国家比成创业公司,每个国家的治理理念与最终的得失成败,都是在一个与当前市场相似的经济环境中的可参考案例,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过去有几百年,因为种种原因,我们的国度可能丢掉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中,我们再站潮头,那些被几千年历史实践证明过的理论,其实就让有着强烈复兴意识的我们更感到熟悉。

正史不一定真

野史也不一定假。我们平常看到的历史未必是真历史。历史的真假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需要太过在意。但在对于评价一些事情的缘由时候,了解真的历史过程,会更便于评判利弊得失。所以,真的当我们需要去研究分析一些思想、一些逻辑、一些理论的时候,便需要多看看各方面的史料。探究哪段是真哪个是假的过程,本身就是件很有乐趣的事情。《权力密码》一共23个历史故事,好几个都是不同“以往”的版本,可以丰富大家自己的“史料知识库”。比如纣王成为商朝亡君,定不是因为封神演绎里说的九尾狐狸精,深层的原因是商朝400多年经营后权力已经不在集中,而是分散在里权臣手中,其遗臭万年的失道寡助最终是他作为“背锅侠”的待遇。另一个“背锅侠”赵括因只会纸上谈兵导致赵国被灭,其更可能的原因是因为赵武灵王和蔺相如的无德、无能与无担当,当失势之后保自身权力。将一切的罪过都推给了赵括。而从赵国的出身与经历看,全盘归罪于他大概是不妥的。大禹治水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应该不完全是众人熟悉的版本。历史的背后,交织着权力的归位问题。正如作者所说,“从古至今,权力永远也不会这么轻松就可以获得。大禹治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步掌握实质性权力的过程”。

改革改的是命

改革改的是命运么?按作者的意思,不全是。命是格局,运是人才。命可以改,但运改不了。因此,改革就是在改命,改格局。格局是什么?作者说,“格局就是我们心中的一套定价体系”。这套定价体系不仅决定了我们的观念,也决定了我们给自己所设定的天花板的高度。改革要改命,谈何容易。得书中几点,一是要先树立权威。未集权威,不可轻动。无论一个人多强悍,单凭一己之力恐难完成改革之事。尽可能的统一思想,是为之后的改革铺平道路,积蓄力量。二是要长远布局。改革之事不可心急。比如那个时代最成功的商鞅变法,并不是公孙鞅在得了秦王嬴渠梁重用后就启动的,而是在较长时间的谋划布局后方才推行。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也曾与我见过他调任某高校担任一把手后差不多一年时间都在了解熟悉谋划,不曾推行重大变革,直到一个良机的到来,才以之前铺垫的和全局的谋划为铺垫,一锤定音,达到实效,同时树立权威,水到渠成。三是要佛心鬼手。这句话来自小说《法医秦明 尸语者》,大概的意思是要坚守一颗仁心佛心,同时也要善于运用谋略来达到同样正义的目的。我们的文化习惯把不管阴谋还是阳谋都看成是有些狡黠的举动,但实际上谋略本身并无色彩差异,好坏之别。不能说用谋略便是有损道德的事,相反,只要仁心在胸,目的刚正,更该用些策略手段。

最后,书中所言,按秦时法律规定,拍马屁是要吃官司的,随便的歌功颂德也是不被允许的。这可是拒绝高级黑的有力制度保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